科技或技術本來是用來作生產的「工具」,就如打獵用弓箭,捕魚用網。但同時科技有機會變成武器,人用以互相攻堅。本來是與人有益的東西,卻成了害人的戰爭工具。除了生產,人利用科技「改變世界」,移山填海,抽取地球的資源,如石油和天然氣,如礦物質,如雨水井水。人砍伐天然熱帶雨林,使地球沙漠化擴展。當然今天亦有人以科技,綠化沙漠,重新栽種,改善戈壁生態。
最重要的是,人會利用科技來改變自己。人發明藥物醫治人的疾病,但也會發明「開心藥」,使人可以改變情緒。麻醉藥使人失去敏感度,抑壓痛楚,忘記悲傷。最近人用基因剪接技術,改變人的天生基因。本來說是可以避免某些病痛,卻是讓人成為實驗品,任其基因改變。甚至以微創腦手術,改變人的腦袋、思想、智能。這究竟是進步,抑或是人的退步。當人成為一件可任意被他人改變的「生物」,人算甚麼?
今天有專業公司如透過社媒的內容左右人的思想,在公共議題上,站在模稜兩可中間的群眾,透過科技使他們選擇某一方面(如英國脫鈎或選哪位美國總統選舉),這是以科技改變人思想的刻意行為。原來人不再是自主的。以前的在傳播媒介上的廣告、如報章、電視,透過記憶、恐嚇試用、名人推薦,用後效果等,影響人的購買那種產品的決定。這個學問叫做「新知的傳播」,是由喜歡新鮮事物的先驅者,傳播到民意領袖,然後流向大眾的接受,最後感染的是慢熱者。這是新知浸透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呼應了影響人對新知接納的幾個階段,首先是認知,其次是知識,接着是嘗試,決定,購買,使用,心理失調,安心等。可以說以科技影響人的心和行為,是一種愈來愈專業的科技,亦是智能科技影響人心的先驅。改變人,如果指向的是醫治病痛,猶有可貴;但如果是增加人的能力,如變成千里眼、千里耳、會飛的翼、能衝的腿,超智商能力、超感情能力,和一切外加的增強版人類,這是否合適?這樣「加強」下出產的人類,是否失去人類的本質,失去人的尊嚴。誰決定甚麼是美善?(摘錄自《AI來了,我還有甚麼價值?》)
撰文:梁永泰
突破書籍作者,著作包括:《AI來了,我還有甚麼價值?》、《品格,成為領袖之前》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