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的旅程

愛因斯坦曾在紀念母校蘇黎世理工大學一百周年的文章中,記述他在入學後很快發現自己並非一個「好學生」:對功課、紀律、課堂只求中等的成績,反而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1900年畢業時,聽說由於給教授的印象不佳,未能留在學院。後來,他在政府專利局(Patent Office)謀得一份工作,算是一位小公務員吧。愛因斯坦利用公餘的時間,在沒有甚麼資源、也沒有甚麼束縛下,繼續醉心自己的研究,並形容這是他一生中「最富創造性」的時期。在1905年,提出了嶄新的相對論,他的光電效應實驗更在十七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或許你會說,天才有如愛因斯坦,當然可以不受體制所限,自主學習,向傳統教育說「不」。但這豈不是回到「雞與雞蛋」的問題?對愛因斯坦來說,正是那份的自由和內心的好奇,讓他可以獨立思考和鑽研,成就了奇迹。這令我想起另一位人物——動物保育家珍古德。最近,透過她的自傳式記錄片——《Janes’s Journey》(珍愛旅程),又對這位被稱為「和黑猩猩交心的人」多了一分認識。原來,她自小夢想去到遠方,與野生動物為伴,雖則身邊的人都是一笑置之,母親卻鼓勵她尋找自己真正想得到的人生。高中學畢業,因付不起大學學費,就聽從母親意見,從事秘書工作賺取旅費,並努力閱讀和動物有關的書籍。後來,珍古德有機會在1957年到了肯亞,在那裏遇到古生物及人類學家Louis Leakey,而他正計畫一項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特別希望物色一些年輕人,深入原始叢林作觀察、記錄的工作。Leakey認為青年相對開放,可以為任務帶來新的視野,就這樣,珍古德展開了她橫跨六十載的非洲之旅。珍古德雖然出身平凡,又沒有大學文憑,卻憑着對知識的渴求、對大自然和動物的熱愛,加上巨大的忍耐和韌力,終在動物學及環保教育各領域作出非凡的貢獻,不僅獲頒發博士學位,更被封為聯合國和平大使。

 

這樣看來,我們若能在中學或大學時,培養好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找到自己對人、對事的熱誠,誇張一點說,這就完成了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從此,大家可自由開創學習的路徑,無論全時間也好、公餘也好,發揮潛能,活出真我!

 

 

 

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