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而不標籤

去年,母校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委任了一位美籍日裔教授Santa Ono出任校長,他之前是美國俄亥俄州首位亞裔大學校長。出於好奇,我多留意新校長的動向,也期待他會帶來一些新氣象。在上任後不久,Ono在一個名為Healthy Minds‧Healthy Campuses(健康心智‧健康校園)的高峰會中,首度公開自己曾受抑鬱症困擾,兩度企圖自殺:第一次是在他十四歲時,幸好並沒有成功;過了一段日子,在他修讀博士學位時,由於所做的實驗接連失敗,竟嘗試第二次輕生。幸而,後來他獲得適當的治療和輔導,從此病情再未復發。有人問他對學生有甚麼忠告?其中,他認為最重要是他主日學老師的一句話:Do not take yourself too seriously,就是千萬不要過分認真看待自己,放鬆點!在這公開的論壇,他承諾會向學生、教授及職員提供資源,辨識及協助有情緒或精神問題的成員。他的經歷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也鼓勵更多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及教育,同時推動大學作好預防和支援措施。

世界衞生組織(WHO)已在多年前預測,精神病在2020年成為人類的第二號殺手。對Ono來說,大學必須馬上坐言起行,除了學校本身的關注,他決定在教育系的課程着手,加強傳授Mental health literacy(精神健康知識)。因為,很多時候精神病徵狀始於少年期,若老師能及早發現,及早診治,或可避免悲劇發生。

有一位中學生,平日表現正常。暑假過後,返到學校卻開始鬱鬱不歡,但又看不到他的生活出現甚麼重大變化。有一天,在上課時,他突然用剪刀鎅手,大家都震驚了。後來從家人得悉,他從小由祖父母照顧,爸爸媽媽在外地工作,近期回來一家團聚,反而讓他覺得曾被父母遺棄。幸得家人、師長、社工的諒解和跟進,現已解開心結,重新投入學習。其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生活環境、遭遇的差別只是其中之一。很多心理學家認為感到孤立無援才是自殺的關鍵一擊。換句話說,家人、朋友、同學和老師的關懷、理解,往往就是青少年們的救生圈。所以,建立關愛的校園,是邁向身心健康的第一步。

撰文: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