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朋友的「最佳距離」(下)

上期提到,阿玲和阿茵本來是好朋友,無所不談,出雙入對。直到有一天,阿玲發現阿茵跟朋友說起一個她不知道的小秘密,覺得大受打擊。對於阿茵有自己不知道的事,阿玲感覺自己在對方心中並不如想像般重要,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付出都只是一廂情願。最後阿玲鼓起勇氣向阿茵表達其困擾。

 

但是,原來過於緊密的相處讓阿茵感到壓逼,彷彿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空間。初時,覺得能夠每天互相分享是一份樂趣;但漸漸地,每天分享變成了要完成的任務,覺得阿玲每件事也些參與當中。阿茵被阿玲的積極點嚇怕了,也怕表達拒絕會傷害到她,只好默默的疏遠,只是想不到結果還是讓阿玲感到受傷。

 

找到知己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只是當我們缺乏安全感,焦慮會使得我們不自覺地在關係中追求無止境的緊密,好讓把對方抓緊在身邊,結果密不透風的關係倒成為了互相的傷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原來也需要恰當的距離,不能夠太疏遠,卻也不可過於緊密。人天生就是群居性的,需要群體的支持與保護,因此我們渴望與他人有所結連,也推動我們與他人建立友好的關係。建立友好的關係就如刺蝟互相走近一樣,能夠讓我們感到溫暖,享受群體中的安全感。

 

不能忽略的是,我們同樣需要從個人空間而來的安全感。我們也渴求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在這空間之中不被打擾也不被干預,能夠安心地成為自己。因此當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按他者的喜好反應而調整自己的內心,我們便會感到窒息,失去做自己的空間。

 

真朋友的「最佳距離」,就是雙方保持足夠取暖的親密,同時也彼此留有個人的安全空間。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