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也是一種本領

數年前,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父母怎樣看「失敗」對孩子的學習動機影響很大。一方面,若孩子覺得他的智力和能力是固定(Fixed),即是已成定局,沒法改變的話,他就會放棄作出改進;另一個角度來說,父母若對失敗有一種負面的看法,就會讓孩子失去進步的動力。這個實驗有近五百位家長和子女參加,研究員首先請父母就以下問題回答同意或不同意(一至六的量表):你認為失敗是個正面的經驗,孩子可從中學習;失敗的經驗會有助孩子成長;經歷失敗能提升孩子的表現和動力;失敗的後果是負面的,應該避免;經歷失敗抑制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另外,研究員分別請家長及子女表達對一個人智力的觀念,例如聰明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等等。而針對孩子的問題有:假如我在學校表現很好,我父母會很高興;父母常問到我的表現成績與其他同學的比較;父母認為我是否盡力比考取多少分數更重要,諸如此類。

 

在控制一切因素,包括對智力、能力的觀念後,發現唯一影響孩子學習的,就是父母對失敗的心態。很多時,成年人並非有意將壓力加諸於下一代的身上,只是經常不自覺地對得失作出反應,例如在眼神流露出失望的表情,雖則輕輕帶過,但對一些幼嫩、敏感的心靈,卻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正所謂傷痛不代傳,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學業成績幾乎是唯一量度學生好壞的尺。或許近年較以往重視多元智能,包括課外活動,但一旦要放到學生的檔案(Portfolio)或履歷表上,準則還是回到名次和等級上。

 

為了抗衡「一步到位」、「只許成功」的文化,一位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Johannes Haushofer,曾製作並在網上公開一份失敗履歷(CV of Failures),當中包括:不曾獲取錄的學士課程;沒成功爭取的教席;申請失敗的研究撥款等範疇。這位心理學及公共事務教授,希望藉此扭轉社會對成功的追捧,重新學會擁抱失敗,不輕言放棄,因為這些看來是挫折的經歷,卻是通往成功的必然階梯!

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