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叩問真實?

有人問起,今天還有哪些的年輕人會從事傳媒工作,特別是新聞記者,是否都是一些不用計較收入的?我相信在他問題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就是新聞工作者的待遇「低」,只有個別毋須為生活開支操心的青年才會選擇這個行業吧。     

發出問題的人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現實告訴我們,在香港擔任記者的工資水平相當穩定——穩定地長期不變!加上近年傳統紙媒的衰落,社交媒體的興起,當公眾認為資訊「不值錢」時,負責提供資訊的記者,就更缺乏議價能力。

 

根據香港記者協會2016年的一項薪酬調查,以問卷方式訪問四百名新聞工作者,其中低於四年年資的受訪者,佔比例的46%。由此推論,難怪行內有個說法:三年一代,五年是大限,之後就是轉行了。不過,從近期香港的重大事件中,媒體畫面上看見那些前綫記者,真的是「跑」新聞,我想若非年輕力壯也不行,他們的投入、認真、勇敢,實在叫我肅然起敬!

 

資訊「無價」,聽起來多諷刺?新聞傳媒,一向被指為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即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以外的第四種政治權力,擔當監察政府的角色。傳媒透過報道政府、企業或社會事件發揮其監察作用,並讓大眾擁有充分的知情權。在充斥假新聞和政治裝飾的今天,新聞媒體及從業員的操守和專業顯得更為珍貴,他們在工作上所承受的壓力和期望,也值得我們更大的尊重。

 

最近,恰巧跟一位就讀新聞系的大學生談到她畢業後的前路。在分享中,每次聊到師兄姐們如何記錄大時代的變遷、守護真相,我就看見她雙眼發亮;不過一想到就業前途問題,又難免焦慮。我唯有鼓勵她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堅持對自己的真實。

 

這樣我想起海峽那邊的一位青年人——1994年出生的陳子見。他在二十二歲時在網路創立眼球中央電視台,以網名「視網膜」大玩幽默式新聞而走紅。在訪問中,他曾表示對新聞倫理有自己的堅持,學生時期已開始播報公民新聞,是一位新聞狂熱分子。2018年更成為華視午間新聞主播,以二十三歲創下該台最年輕的黃金時段主播記錄,真的不可小看新一代……

 

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珍惜獻身新聞工作的朋友,是他們發掘、傳播真確的資訊,以致大眾可以更快速地了解議題,不被權力壟斷,並更適切地監察政府,建立良好的公民社會。在這裏,請容許我說一聲:謝謝,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