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健康的生活,除了保持身體健康,亦要注意身心是否和諧。心理健康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兩者息息相關。調查顯示,一般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都偏向普通。按一般情況比喻,作簡單普及推算,在一百名十至二十九歲的青年當中,大概四位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差或非常差,六十位覺得普通,三十二位覺得還算好,而只有四位回答非常好。這裏所說的自覺健康狀況,是指對自己整體健康的主觀理解。
不同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不同的理解。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都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每天起床時,你會問自己有甚麼感覺?若你感到不適,或你照鏡時覺得面色蒼白,這是一個自覺的評估。自覺評估可以是一個特定的習慣,例如體重是否超重,要開始減肥,也適用於其他範疇,如人際的支援是否足夠。同時,你亦可評估自己整體的長處和限制,又或者人生方向是否清楚和有意義。
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會受個人心理情緒,以及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同時,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自覺健康狀況的提示,有助預測未來的健康狀況、患病機會等,可見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過,後疫情對社會的衝擊,不僅帶來身體的病症,更造成個人深層身心的破損和消耗。英國醫學科學學院的研究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六十五歲以上人士的自殺事件增加了百分之三十。由此推論,對於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疫症大流行是特別艱難的時候。新冠疫情對人們的健康產生深遠影響,並延伸至將來,故此監察焦慮、抑鬱、自殘、自殺以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增長率將會是社會長遠的要務。有學者提出應用身心和諧模式(Wellness Model)作為促進健康的方式。身心和諧模式包括六個範疇:身體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人際連繫(social connection)、思考能力(whole-brain intellect)、人生方向(vocational pursuit)及靈性需要(spirituality)。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