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火紅的暑假,香港學生重回校園,氣氛仍然繃緊;也有不少莘莘學子升學海外,有家長表示很開心可以把升大學的孩子送出國。我深感詑異,因為父母臨別秋波,往往都是依依不捨,此刻却表現慶幸,大概是因為孩子不會再捲人社會運動的漩渦裏吧。這大概是很多當父母的矛盾,一方面為孩子能夠有自己的思考而引以為傲;另一方面又擔心影響學習,還是不問世事為妙。究竟兩者互不通融,抑或可以相輔相成?
這令我想起錢穎一教授從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退下來時所寫的一篇研究文章,談的正是有關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他認為中國人重視教育,卻往往流於簡單地把「教育」等同於「知識」。學生結果積累很多知識,但缺少了批判思考,亦因此無法孕育出創造性的思維,去開拓新的領域。不過,錢教授鼓勵的「批判」(Critical)並不等同於「批評」(Criticism),後者多從負面出發,前者則強調明辨慎思,一起建構新的答案。
堪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出訪美國,有記者問他有關聲音的速度是多少?他當場拒絕回答,理由是任何你可以從物理學教科書上找到答案的問題,都不值得花腦筋記下來。隨後,他發表了發人深省的講話,其中說到:「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於學習很多事實,而在於訓練大腦去進行思考。」在這裏,他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就是吸收知識固然重要,但培育獨立思考更為關鍵。他講求的不是甚麼方法或技能,而是一種態度,並重新定義了教育的價值。
我曾聽說,猶太人小孩每天下課回家,家長不會問「今天你學會了些甚麽?」,而是問「你今天提出了甚麽新問題?」,甚至有時會追問「你的問題可有哪些讓老師答不上?」看來,這就是批判思考的起點!他們看重孩子的思維能力多於硬塞的知識。愛因斯坦生於猶太家庭,不知道他的研究精神又是否由此而起?說到底,創造不一樣的未來,學習與思考還是缺一不可!
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