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不止一 條路

DSE考試剛結束,同學們正要面對升學與否,以及如何選校的抉擇時刻。長久以來,公開考試成績幾近決定升讀大學的結果,但事實又證明成績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實況。不少院校認為應試能力好的學生,不一定是最適合的人選,或能在學系中發揮所長。於是,香港有些院系設有面試制度,不過只屬少數,加上很難制定客觀標準,因此暫時還沒有更好的方法補充公開試的限制。


綜觀當前國際招生趨勢,很多地方已開始醒覺,傾向在統一考試外,加入一些多元的評估方式,了解學生的個人特質和日常表現。好像日本及韓國,都在申請入大學的過程分成兩個階段,除考試外,各校會在第二階段舉辦面試,並透過自述文章、學校推薦等輔助,務求作出更全面的考量。又例如在美國,SAT / AC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大學也愈來愈關注申請人的其他表現,例如課外活動或社區服務的參與等。最近,網上瘋傳一位十八歲女生,她以Papa John’s Pizza為題寫的文章(Admission essay),竟被耶魯大學垂青並獲取錄。原來,一些生活化的題材,反而吸引到大學的興趣!


這種風氣看來將會持續下去。2016年哈佛教育研究院曾牽頭,發布一份《扭轉潮流》的報告,主張大學入學評估應包括學生對於家庭、社會的關懷與參與,包括家庭與經濟因素的影響。這份報告,獲得八十所美國名校背書(Endorsement),帶動了今後收生的改革。其中,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提出了一個名為「Making Caring Common」(讓關心普及)的項目,旨在幫助孩子成一個有愛心、懂尊重、具責任感的人。事緣,該項目的一份調查,問到學生認為甚麽更重要:是個人的成就、幸福,還是關心他人?當中僅22%學生的回答選擇了「關心他人」,這結果令教育界大為震驚,並反思現行的制度問題。學者發現美國的主流價值,一向標榜個人成就,遠高於利他的行為,於是倡議大學收生,應考慮學生有否長期關愛和服侍他人,甚或佔整體評分50%,至今已經有二百多所學校參與。


這一切有建設性的改變,實在值得香港的大學參考,積極與國際看齊,不單單以分數定「生死」,而是鼓勵並培育善良的新一代!



撰文: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
電郵:ear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