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一種誤解,以為寂寞與否是取決於身邊人數的多寡─身邊愈多人的就愈快樂,反之亦然,事實卻不是如此。
我曾收到一封姊妹的電郵,內裏附上一封信,題為「喪禮」。內文列出喪禮的細節、場內布置、音樂清單、出席名單等,甚至特別拜託我不要派「吉儀」,說太無聊了,她會自製禮物送給來賓。看完這封電郵,實在是吃了一驚:這位姊妹二十多歲,正值花樣年華,身邊不乏愛錫她的人,她卻依然覺得空洞寂寞,甚至萌生尋死的念頭!
與她傾談,漸漸發現當中的原因。她的父母重男輕女,從來沒有稱讚她。無論她身邊有多少朋友,一直無法填補內心長久以來的空洞。因着自卑,她不敢向人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面對群眾,只好笑臉迎人,眼淚卻在心裏流。漸漸地,了結生命的念頭在她心中形成。坦白說,我未必能夠完全明白她內心的痛苦,能夠做的只是聆聽,讓她隨心抒發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寂寞的源頭。
很多時候,空洞寂寞的感覺自小陪伴我們成長,寂寞的正面作用是,能令人更清晰聆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和渴求;但當內心的渴求和需要一直都不被了解和重視,那無力感就會增強。此時,別孤單一人面對寂寞。你需要一位傾訴對象,幫助你把長久以來的鬱結解開。嘗試找一位可信任的朋友,慢慢學習勇敢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嘗試觀察身邊的朋友,找一個較有耐性、能體諒及理解他人難處的朋友,主動向他訴說你的需要和難處,邀請他成為你的聆聽者。
寂寞與否,與朋友多寡沒有必然的關係。有些人朋友不多,但不覺寂寞;同樣,有些人朋友三五成群,卻有一種無法排解的寂寞。當我們透過與朋友分享,嘗試理解自己,或能梳理內心的需要,終能幫助我們撫平埋在心底的寂寞。(想知更多內容,請閱突破叢書《無朋友》)
廖暉清
突破輔導中心 心理輔導員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