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人追求後物質主義的狀況,可以從不少事件社會事件看出來,這裏選「馬寶寶社區農場」作為例子,略觀其變。新界粉嶺的馬屎埔村,曾經是一片出產果菜數以噸計的農業重地。可惜,過去十數年,卻因政府的新市鎮計畫,引來地產商囤積農地而遭慢慢蠶食。一直在村裏生活的農戶,大部分被迫放棄他們經營了幾個世代的農產事業,無奈離去。
一群關心香港永續發展的青年朋友,與粉嶺北馬屎埔村的村民,於2010年夏天創立了馬寶寶社區農場(Mapopo Community Farm)。他們以實踐永續農業為基礎,定期舉辦農墟、導賞團、工作坊及耕種班,推廣本土農業及自主生活,為香港開拓城鄉共生的永續發展。
社會的價值轉移,隨著上一代慢慢地老去,下一代的思想緩慢地更新。美國政治學者Ronald Inglehart於70年代提出「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價值觀,並研究富裕社會的價值轉變,發現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地區,現代化前後的世代,選擇物質及後物質主義時有明顯分別。所謂物質主義(Materialism)是個人追求物質上的滿足為最高優先,而後物質主義則是個人更重視自主性、自我表達和非物質的價值滿足;Inglehart甚至進一步指出,物質主義者強調秩序的維持,而後物質主義則更重視政治參與,甚至會參加「非傳統的政治抗爭」,譬如示威、罷課、佔領建築物,來表達自己的理念,並對執政者施壓。在西方,這個世代戰爭表現在六十年代波濤洶湧的學生運動、環保運動、婦女運動。由此推斷,物質多寡跟快樂或主觀福祉的豐盛並不成正比。這個「發現」挑戰西方消費主導的經濟——若消費不一定能滿足需要,不停的經濟發展的意義何在呢?
(節錄自突破叢書:《下流世代的上流生活》)
撰文:吳渭濱博士
突破叢書《下流世代的上流生活》作者
電郵:ear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