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
上年的這個時候,我應該正在陪同我的學生們在劍橋面試。我很喜歡陪伴同學們面試,在旅途中我可以跟他們介紹英國的文化、劍橋的特色,甚至可以約我在劍橋的老朋友吃個飯(那些已為劍橋教授前程奮鬥的夥伴),順便讓他為我的學生們做個「最後晚餐模擬面試」,好讓他們做些「最後掙扎」。
面試完,同學們的興奮 / 失落心情,顯而易見,他們滔滔不絕的描述面試時的各個問題和應對方法,問我到底答案是甚麼,他的答法又是否恰當等。那時候,學生們眼神中的激動和緊張,總讓我想起當年的自己。那是一個美好又充滿幻想的時間。那就像是上世紀的事了。
今年因為疫情,所以劍橋大學也破天荒容許同學進行網上面試。這個無可奈何的改變,讓學生們可以在自己的學校或家中進行面試,不用親自飛往英國,無疑是方便的,但面試的成效則有待商榷。普遍來說,我聽到今年所問的問題都比往年簡單很多,例如最令學生頭痛的Graph sketching都沒有問 …… 面試中所謂最難的問題,也不能跟往年相比。我相信是因為硬件限制,大學可能認為學生無法像面對面那樣容易清晰表達自己,所以降低了難度。
容易的面試,從來不是好的面試。劍橋牛津最自豪的是它們「比天高」的學生質素,要保持質素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面對面的面試,讓優秀學生們盡情閃耀,才能揀選最適合的學生。當有一半的學生們都能輕鬆答對所有問題時,我們又如何能揀出Best of the best 呢?
我又聽到有老師跟同學提議,把所有有可能用到的公式貼在牆上,答題時可以看到。這種粗劣的「出貓」方法,既反映出作弊的可能性,也同時暴露了我們教育制度的問題:太注重答案。劍橋面試從來不注重答案,只看過程。就像每年的面試旅程一樣,如果我們眼中只有結果,很可能會錯失了沿途的風光。
希望明年可以再踏上這旅程,再一次經歷這個「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