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解碼

從《玩轉腦朋友2》 看兒童焦慮症(一)

近日大熱的卡通電影《玩轉腦朋友2》上畫,事隔九年的第二集不但沒有令大家失望,更透過心理學理論,進一步剖析人的情緒、思想、性格、自我概念和認知,筆者也不禁觀看了兩次。

 

電影中最令大家深刻的是不同的情緒代表,雖然他們的角色叫「情緒」,但實質是演繹出人的思想和牽連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正正是認知行為理論的核心。上一集五種情緒的演繹,令大家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不一定是天天快樂,兒童都會有「樂」、「愁」、「驚」、「怒」和「憎」的感受,當中「阿樂」和「阿愁」的對比,更令大家了解為何兒童都會患抑鬱症。而第二集中讓大家期待的新情緒代表:「阿焦」、「阿羨」、「阿尷」和「阿厭」,則進一步反映人的複雜情緒反應,而這幾種情緒於青少年期更是明顯,當中「阿焦」奪走「阿樂」作為領導的角色,正好反映當青少年成長,面對更多壓力和轉變時,亦會衍生更多個人想法,當中包括擔憂、計劃將來和自我懷疑等,這些進一步成為焦慮的源頭。

 

現今兒童及青少年面對學業、社交,以及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不免產生焦慮情緒。焦慮是一種夾雜緊張、不安、憂慮和恐懼等的複雜情緒狀態,亦是人面對壓力時的自然反應,如面對考試、演講或面試,感到焦慮是可以理解的,而這種焦慮都是短暫及可應付的。適當的焦慮可以是一種推動力,但是,當這些焦慮變得過度和不合理,而且持續一段時間,甚至蓋過我們正面的情緒,令人倦怠,並影響了學業、社交或日常生活,便會形成「焦慮症」。例如電影中「阿焦」影響主角的睡眠、比賽表現和人際關係,便是很常見的焦慮反應。

 

焦慮症僅次於抑鬱症為最常見的情緒病,亦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中。焦慮症可細分為多種,如分離焦慮症、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和驚恐症等,其他與焦慮症有關的病症有適應障礙、強迫症和創傷後壓力症。而不同的焦慮症可同時出現,如電影中主角韋莉則因為適應新環境和社交圈的轉變,而出現社交焦慮和驚恐發作。

 

焦慮症的成因是多樣性的,會於下期文章詳細分析。

 

電郵:info@wellness-psy.com

 

 

 

趙思雅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現任思健心理諮詢中心總監、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會員及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前榮譽秘書

立即發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