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常後本地國際學校生態重整新學年申請機會多
復常後的學年過得特別快,轉眼已快到暑假,隨着小一派位揭曉,而中學文憑試亦放榜,一個學年的結束,家長又開始下一個學年的部署。高中海外升學的查詢好像暫緩了,換來的是我信箱爆滿小學生在本地升讀國際學校的查詢。
大部分家長有意轉讀國際學校的原因,主要是擔心在讀本地學校初中的子女,中文學習能力偏落後,恐怕DSE成績影響日後升大學的機會,也藉此為出國升學鋪路。另有僅在讀高小五年級學生的家長,已經忍受不了子女呈分試,沉重的學習壓力,害怕影響他們日後的身心健康。家長普遍認為國際學校「愉快學習」,功課量少,希望能轉校為子女生活減低壓力。另有些家長感覺孩子讀書不錯,如想去海外升讀頂尖大學,覺得孩子先轉到國際學校會有更大的優勢。
事實上,雖然香港有不少國際學校的選擇,名校總是競爭激烈,家長總是常掛在口中國際學校難考,但過去幾年國際學校的生態環境確實有不少變化。
首先,社會的變化及移民潮,現有香港的國際學校學生流失,剩下不少空置學額。以前本地國際學校學額,因與本港教育局的協議,要優先配給隨家長移居香港的外國護照的學生申請,學位競爭之大,家長甚至要爭崩頭花幾百萬元,搶購名校債券為子女增加錄取機會。但這光陰不再,這幾年香港國際學校學生的急速流失,學額剩餘甚多,留港的子女,有不少選擇,只須憑實力成功考入國際學校,已鮮有聽到家長要買學校債券,爭奪學額這個遊戲規則了。
現在復常的期間,外派人員仍未回歸香港,反而來港讀書的有一部分是在「搶人才」計畫內的內地精英帶着子女到港居住。一般內地家長都心儀子女在港入讀本地國際學校,重視英語及普通話雙語學習的環境,又或是現在留港的家長,也重視子女能在國際學校既學好英文,同時也不能忽略中文。因此我察覺到,家長選擇學校的心態在改變,某些本地辦學集團的國際學校重視中文教學的素質,名校如漢基國際學校、弘立書院及星加坡國際學校,相比著名英基集團學校,更受外來家長歡迎。我認識有幾個準備移港的內地家庭,5月底帶孩子,從遠方坐飛機來到香港考這幾所名校,他們選擇這些學校也因為學校中文水平好,孩子的中文能力不會流失,可見得香港某些國際學校的質素有保證,仍有魅力。
然而,我相信也因為家長的選擇考慮在改變,香港的國際學校收生要求也在蛻變配合中。月前本地國際學校龍頭英基教育機構,改變了申請學校方法,過往是以學生居住地址選擇學校校區,令家長選校有限制,不少要孟母三遷來配合申請心儀學校。現在英基一下子在下學年前取消了運行了幾十年的校區選校制度,家長可以自由申請英基旗下二十二所學校,不受住址限制。這無疑對家長更有靈活彈性,也同時代表國際學校為吸取更多生源,要靈活面對家長的要求作為收生策略。
疫情復常後,社會百業在重整,我相信國際學校也不例外,我們進入國際學校生態重整的大時代,留港讀國際學校的子女,相比以往,我覺得只會有更多「過往輪不到我」的更好機會。
從小在英國寄宿中學開始,在英國倫敦生活了15年,對當地生活和地區非常熟悉。陳博士就讀優質海外學府,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英皇學院科學學士、帝國學院大學科學碩士,布里斯託大學教育行政管理和政策研究博士。她對本地和海外升學出路瞭如指掌,廣受家長和留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