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家長為甚麼安排子女海外升學,回覆多數是:「為子女的學業著想。」然而,拔萃男書院前任校長張灼祥認為,留學的真正意義是體驗當地文化,培養獨立自信,這往往卻是香港家長和學生所忽略的。他鼓勵港生留學期間要融入當地生活,多走多看。「人家吃麵包和意粉,你也吃吧,不必把電飯煲都帶過去。」張灼祥更反對家長跟著過去照顧子女,「父母請留在香港,不要剝奪子女獨立成長的機會。」

香港家長送子女留學,第一時間會考慮選校問題,精心研究哪間學校的大學入讀率較高,期望子女日後能升讀知名國際大學;張灼祥卻不以為然:「本港大學的學術水平其實很高,若希望子女學業有成,留港也可以。到外國讀書較香港輕鬆?外國學生也有功課和考試壓力,而且到海外升學也不一定保證子女能有好成績吧!留學的真正意義,是融入並體驗外國文化,培養獨立和自信,學習自我解決困難。」

不宜讓初中子女出國留學

以這個留學真諦作大前提,張灼祥直指家長不宜讓初中子女出國留學,原因孩子年紀尚幼,心智未成熟,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適應外地生活和學習。

初中階段又是很多價值取向的形成時期,若沒有父母在身邊提點,子女一旦接受了某些觀念,以後便難以改變。再「功利」一點,張灼祥指現今連外國人也趕著學習中文,子女卻在初中階段便放棄了中文,無疑較吃虧。

張灼祥認為,高中生心智較成熟,應變能力也高,較適合到海外升學,但最重要是出於自願而非被迫。「若子女根本不想留學,家長便不應勉強,這只會令子女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年紀、意願、個性的關鍵

即使子女很渴望到海外學習,家長也不應忽視子女的性格,因為不是人人都能適應留學生活。張灼祥曾經遇到一位初中生,英語能力和成績也不錯,奈何性格內向,極度不適應留學生活,變得很抑鬱,最終也要回流香港留班讀書,浪費了一年時間。高中畢業後,這學生考進牛津大學,性格依然內向,但畢竟人成熟了,已經可獨立面對困難。這學生的故事,正好印證了年紀、意願和個性對留學生的影響。「我建議家長可跟子女原來就讀的香港學校商議,讓子女休學一年出國升學,萬一子女適應不來,也有退路回港繼續學業。」

港生初到貴境,難免會被當地學生戲弄。張灼祥認為,這是少年普遍的惡作劇,香港的大學不也有玩新生的傳統嗎?只要沒有惡意和暴力欺凌,港生可以大方一點,一起玩個痛快,然後一笑置之,自然可以跟新同學打成一片,建立友誼。

香港學生和家長常常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以致留學港生仍以學業為重。張灼祥很欣賞港生的努力,但也寄語他們應珍惜留學的機會,投入彼邦的生活文化之中。「文化是很奇妙的,你必須融入其中才能有深刻體會。因此,不要老是掛念香港的生活,甚至想在外國延續港式習慣,這會失去留學的意義。外國人愛吃薯仔、意大利粉和麵包,你也應入鄉隨俗,別堅持要吃飯。所以,我反對帶電飯煲留學的,也不太贊成港生常與其他港生和華人混在一起,這會阻礙體驗異地文化。」

我認識的一位學生,留學幾年期間都沒有回港,假期便跟著教授做研究學習,非常充實。

留學生應趁假期多出外

每到學校假期,張灼祥十分鼓勵留學生出外多走多看,參加當地社區活動,不要只顧唸書。可以的話不妨做兼職,既能體會父母賺錢的辛勞,也可以體驗學校以外的生活。「趁放假回港探親?每年暑假回來一次已足夠。我最不贊成聖誕又回來,短短的學期休假也回來。學校假期沒得寄宿,但外面有很多寄宿家庭歡迎留學生的,就跟當地家庭相處吧!我認識的一位學生,留學幾年期間都沒有回港,假期便跟著教授做研究學習,非常充實。」

可考慮在當地聘監護人

推而廣之,張灼祥也不建議父母經常到當地探望子女。「父母掛念子女是很自然的事,但現在科技先進,天天視像通話也可以,大可不必老遠飛去見面。更加不要『陪太子讀書』,例如媽媽陪子女一起往外國居住。這跟在香港有甚麼分別?還不是把孩子的生活局限於學校和家庭而已!這樣會剝奪子女獨立成長的機會。」家長若真的放心不下,張灼祥提議可考慮在當地聘請監護人,給子女適度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