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藝人高皓正娶了個又叻又靚的醫生做老婆,高太陸凱兒求學時期,在本地名校瑪利諾修院中學讀書,中四之後卻選擇回到出生地美國,選擇了東岸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一個偏僻小鎮內的寄宿學校Kent School (www.kent-school.edu)讀書,「個鎮真喺好僻,僻到連麥當勞、戲院都無,唔好處喺好悶,好處係可以更專心讀書。」 陸醫生說,選擇美國沒有特別原因,只是步姐姐後塵,姐姐亦在中四學期過後到美國升學,唯一不同姐姐選擇讀女校,而她因為女校出身,反而希望可以讀男女校。 陸醫生在瑪利諾成績算不錯,也有擔任風紀、班長,閒時參加合唱團及話劇團,「我在各方面都比較平均,選甚麼學校,我無主見,都是問問同學報哪間,參考寄宿學校排名榜,不過我覺得東岸歷史比較悠久,主力揀那邊排名首二十位的寄宿學校,想着能入學就好了。」 報讀過程有驚無險不過報讀美國學校對她來說都可謂有驚無險,因為報讀要考SSAT,由於最初爸爸反對她去留學,令她錯過了香港的SSAT試,後來得到爸爸允許,只好急忙飛去新加坡,一次就決定生死。她認為,有心去美國讀書,最好預早考SSAT,考多幾次,可以用最好成績報學校,「不用像我只有一次機會,更僥倖趕及飛往新加坡應考。」 陸醫生報讀了六間學校,結果只有Kent School取錄了她,她亦樂於接受這個唯一的結果,在母親的陪同下到了美國升讀Grade 11。雖然有親戚曾經在Kent讀書,但已經畢業離開,陸醫生抵步後才有驚人發現,「那個鎮真喺好僻,僻到連麥當勞、戲院都無,無想過會在這種地方讀書,唔好處喺好悶,好處係可以更專心讀書。」 她說,初入到寄宿學校,最難克服當然是思鄉病發,還有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在Kent要揀的科目數目,比香港少,大概四至五科。陸醫生揀選了日文、英文、數學、科學、藝術和音樂,雖然她讀Grade11,但學校因材施教,她在某些科 雖然在香港讀書都是以英語教學,但陸醫生認為,英語能力相比當地人還是有點差異,最初兩個學期更被編到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英文班,「我是比較進取的人,如果一直讀ESL班,報大學時不太好,我好努力咁追,終於兩個學期後,讀番正常的英文班。」 至於學習之道,她說學校的師生比例較低,大概1:15,加上老師都在學校留宿,學習上的問題,隨時都可以找老師幫忙,而且整個學習環境都是以英語為主,多看多讀,自然有進步。陸醫生在畢業時,GPA成績高於5分(6分滿分),名字更刻在學校的成績板上,「真的很開心,名字現在仍留在學校。」 與外國人作室友雖然校內亦有不少香港人和亞洲人,但陸醫生傾向選擇與外國人作為室友,「同香港人玩當然會較有親切感,而我最好的朋友都是香港人,但要體驗外國及寄宿生活,都是和外國人住會較好,我的室友有美國人和德國人。」 陸醫生覺得宿舍生活最難忘是發揮創意自製食物,「學校不准自己煮食,飯堂食物不合口味都要侷住食,我愛吃沙律,只好將沙律裡面的生菜放入微波爐叮熟,再加些醬汁,就成了中式生菜。」又試過偷偷在宿舍用電爐煮麵食。 閒時她亦有參加壁球、藝術、划艇及義工等課外活動,陸醫生說,學校生活十分規律化,但亦不會很悶,有時會出外參加比賽,星期日亦有機會參加電影團和購物團,離開小鎮出外逛逛。 陸醫生完成了Grade 11課程後,在Grade 12學期初,就開始為報讀大學而努力,貴精不貴多的她,只報了芝加哥大學,因為她一心想讀經濟,將來從事金融工作,結果一擊即中,未畢業就獲得取錄。 在芝大的第一年,她開始改變心志,想繼承父志做醫生,開始讀一些與醫科相關的科目,02年完成了芝大的經濟學學位,她再回港報讀中大醫學院,開始了六年的醫學院生活,最後成為了醫生。 她覺得, 讀書不是只為了工作,而留學最重要是能夠擴闊自己眼界,令自己成長。陸醫生寄語為人父母者,先要了解子女的性格,才決定他們是否適合去留學,不要為去而去,畢竟兩地分隔必然令子女與家人關係疏離。家長可以透過Summer School或者學校探訪,去了解各地的教育制度及學校情況。 陸醫生又認為,若果學校要求學生留級,家長也毋須過份緊張,因為打好根基,也不是一件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