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奧運燃起了所有運動員和中國人的熱情,其令人目眩的開幕典禮在「鳥巢」內舉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奧運口號早已傳遍世界各地,彷彿提醒每個人的夢想也像中國人盼望舉辦奧運一樣,終有一天會華麗地成真。
難民營中的奧運
全球有超過4千200萬名難民流離失所。他們或為食物和食水,或為遠離戰火,紛紛扶老攜幼逃到難民營中,與數以萬計經歷同樣遭遇的家庭一起「分享」營地?頭荒蕪乾燥的小沙地。夏季酷熱的天氣,圍着鐵絲網的營地如平常一樣,?頭擠滿了如一大群黑蟻般的難民,卻在擠擁的環境下顯得行屍走肉,沒有工蟻般的魄力。可是在今年的6月20日,在印度新德里、南非開普敦和林波波省的難民營中,情況有些不同。
這天是「世界難民日」。在國際奧委會、聯合國難民署和三星集團合作下舉辦了「Sport Kits programme」,此計劃向難民營贈送Sports Kits,?頭有皮球、鴨舌帽、T-Shirt和用以畫出比賽場地的粉筆。小朋友可以在基本物資足夠的條件下,臨時舉辦多隊足球隊,感受像不久前歐洲國家盃熾熱的氣氛;又可以在沙地上劃出橢圓形的跑道中奔跑,感受第一名衝線的喜愉。奧運的熱情,原來率先在難民營中蕩漾開來。
今年奧運會將於7月27日在英國倫敦舉行,屆時有1萬零500名運動員在26種運動和34個頂尖的比賽場地中競逐榮耀。「更快、更高、更強」一直是為世人所熟悉的奧運格言,然而這句話除了暗示了進步和競爭外,卻表達不了較深層次的奧運精神,因此其後有人將「現代奧林匹克之父」Pierre de Coubertin說過的名言「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lympic Game is not winning but taking part in」和「The essential in life is not conquering but fighting well」引伸成另外兩個奧運格言。
綜合而言,奧運的目標是在友誼、團結、公平的精神下,撇除人與人之間分野,透過運動競技以教育下一代建立一個更和平及更美好的世界。體育比賽除了為小朋友提供一個精力發洩的渠道外,正如奧委會主席Jacques Rogge所說:「多謝捐贈Sports Kits!讓本應該快樂地學習和玩耍的年輕難民有機會享受體育的樂趣。」他們更可從中學習忍耐、團隊精神和遵守比賽規則。
小朋友固之然能夠在比賽中學習,然而成人世界中,比賽卻代表著競技。每個人不停在鍛煉和比賽中周旋,很多時候站上頒獎台上伸出頸項接受獎牌是自己的對手;觀眾席上的掌聲和歡呼聲又不是給自己,但比賽贏輸不是絕對,只要在每場生命的競賽中活出奧運精神, 才是真正的贏家。
初戰奧運打出水準
奧運比賽決勝的關鍵除了技術,更重要的是處理壓力的能力。較為人熟悉的反面例子是美國射擊運動員Matthew Emmons,他在2004年和2008年兩屆的奧運比賽中均因為壓力過大,同樣在最後一槍失準,與金牌擦身而過。對於這樣出色的比賽老手,也會出現因壓力而影響發揮的表現,更何況是第一次參加的奧運新丁呢?
香港乒乓女將
李皓晴,是今屆香港奧運乒乓球代表隊的超新星,將會與帖雅娜、姜華珺兩名師姐組成女子團體,希望能夠沖擊獎牌。
李皓晴今年19歲,短小身形、簡潔的短髮和像兩條黑線的小眼睛令她看起來更年輕。小學開始接觸到乒乓球這項運動,雖然打得不錯,但初時只當作一項興趣,沒有打算參加甚麼比賽。到了15歲,她就讀拔萃女書院中三,本是一眾名校生埋首書堆,煩惱揀科的時候,但她卻毅然放棄學業,決定成為全職乒乓球手,花了兩年時間到內地受訓,甚少回港。不知是幸運或是不幸,她會考成績是10分,但無論如何,體育上的成就非以學分來比擬,全職運動員也是非一般香港家長和學生所能想像的出路。
所以,作為一位百分百土生土長的乒乓球手,李皓晴絕對有資格說這句話:「隊員不一定來自內地,我想證明給家長和學生看,香港也可以出產出色的乒乓球手。」當然,除了天份,努力也很重,球隊一星期訓練6日,由早上9時開始至中午,再由下午3時訓練至6時半。為了精益求精,有時候吃完晚飯,甚至是唯一的假期星期日,也會相約隊友練球。
每天令人喘不過氣的訓練,作為一名少女,會否想好好休息,到處吃喝和購物嗎?她馬上面向記者,用力點頭道:「想呀!」
賽艇孖寶
另一對第一次參賽的運動員,是參加輕量級雙人雙槳艇的駱坤海和梁俊碩。他們在沙田划艇中心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中現身,身穿貼身背心,展現出結實而黝黑的上臂肌肉。
他們二人合作划艇已經有6年時間了,雖然不時有磨擦,但默契就在長期的訓練和比賽中建立起來。在多到數不清的比賽當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在2006年的多哈亞運會,因為這次是他們第一次參加這麼大型的運動會;還有在去年的亞洲賽也令他們難忘。而數到最喜悅的一次,梁俊碩說:「就是不久前在韓國奪得奧運入場券那次。」很明顯,奧運將會是他們所參加過中的最大型的運動會,而比賽在開幕禮翌日舉行,在這緊絀的時間中,除了日常訓練,如何加強默契呢?「就算不是訓練,也要知道對方做甚麼,盡量溝通多些。」隊友駱坤海答。
另一邊廂,作為第三次參加奧運的師兄蘇秀華對兩位師弟說:「我第一次參加奧運的心情大概像他們一樣。對運動員來說,成績固然重要,但要好好享受當運動員的生涯,畢竟不是每個運動員也有參加奧運的機會。」
出Trip到奧運
作為一般市民,固之然沒有機會在奧運場上比拼,但安在家中,在電視機前為香港和國家隊,或喜愛的隊伍打氣,也能感受奧運的氣氛,更何況可以寓工作於娛樂,有機會到倫敦奧運的指定餐廳工作?
拉花咖啡師
McCafe員工王敏媛(Natalie)就是其中一位。她今年19歲,標緻的面孔不時流露出燦爛的笑容,在麥當勞工作的近5年時間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並已升職為McCafe主任,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II期的McCafe中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客煮拿手的咖啡。
記者藉着今次訪問的機會,當然少不了欣賞Natalie的精湛煮咖啡技術。她在咖啡機上按下按鈕,咖啡在噴嘴中緩緩而出,倒滿咖啡杯,再把杯子拿起手上,微微打側,再用鮮奶在上頭「拉花」,放平咖啡杯之後,一隻心形頭的白天鵝就這樣巧妙地「畫」出來了。擁有高超的煮咖啡技巧,難怪她在「麥當勞奧運全明星大賽」中能夠脫穎而出,打敗香港1萬5千名員工,成為4名終極勝出者之一,並獲派到倫敦奧運場地的麥當勞餐廳,與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工作,見識見識。
遇到這個難得的機會,她說:「希望能夠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亦希望能夠和其他McCafe的員工交流沖Latte和拉花的技巧。」這種積極學習的態度,大概就是被甄選出來的原因,她續說:「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的工作,工作上難免遇到有特別要求的客人,但能從中學懂應對,才是進步的關鍵。」
在這接近5年的工作中,看到不少同是90後的同事,她曾經見證一個性格非常內向的同事,在餐廳工作一段時間後變得活潑起來,膽量亦大了,簡直脫胎換骨。
實現奧運夢
另一位叫鄧嘉寶(PoPo),她除了是一名稱職的餐廳員工,殊不知也是一名運動愛好者,所以能夠到奧運的餐廳工作,對她來說可謂具有雙重意義。
PoPo從小就十分喜歡運動,小學時已經開始游泳。自升中後,更加入了學校泳隊和田徑隊,並時常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贏過不少獎牌。令她最自豪的,就是由中一至中五連續5年贏得校內水運會總冠軍,向全校師生高舉屬於個人的獎盃。在父母和教練的鼓勵下,她經常參加各項比賽,勝出不少賽事之後,她為自己定下挑戰的目標──成為全職運動員,甚至參加奧運。
這團火起初燒得旺盛,但也熄滅得快。在其中一場的泳隊選拔賽中,她落選了,參與奧運的希望一下子落空。可是想不到,加入麥當勞後,憑着工作上一絲不苟的態度,竟然有幸挑選成為「麥當勞奧運全明星」的其中一員,派到倫敦工作。眼看參與奧運的願望,快要以另一種形式實現。「感覺就如夢想成真一樣!」她說。
Natalie和PoPo和另外兩位「全明星」陳漢儒和黃慧雯將會在8月6日至13日期間到倫敦工作,不但能夠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麥當勞員工、運動員、教練、傳媒及各單位工作人員交流,在公餘時間更可在公司安排下觀賞一場奧運賽事、出席晚宴和參觀當地名勝。
「更快、更高、更強」並不只是奧運的格言,只要我們做好本份,盡自己的能力做好眼前每一件事,面對挑戰與挫折也絕不輕言放棄,便會發現更強的自己,也就是奧運精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