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健康成長 |
|
急救學與應用系列耳部受傷護理
小朋友在家或戶外活動時,均可能遇上意外而致耳部受傷,今期教家長如何及時正確處理,以免令受損情況加劇。
常見成因
1. 可以由直接暴力造成,例如受猛力撞擊,受撞擊的部位不一定正正為耳部才會出現耳部受損,假如頭顱受重擊,頭顱骨骨折時,耳部組織也會有很大機會受傷。
2. 異物插入耳內,例如於採耳時,被耳刮子弄傷。小孩因好奇心重,加上缺乏防患意識,不少幼童家居意外個案便是把玩竹枝、牙籤、鉛筆,將之探進耳內時,造成刺傷耳部意外。
3. 異物進入耳道乃另一常見情況,進入耳道的異物,很多時是鉛筆頂端的擦膠、玩具組件的珠子,甚至是食材如細小的豆類。
4. 昆蟲入侵耳道,最常見的「昆蟲入侵者」,包括了螞蟻、蚊及小蟑螂等。
5. 氣壓突然改變所引致的耳鼓受損,例如爆炸、潛水或跳水時最易引致耳朵內部組織受損。
受傷後有何徵狀?
1. 一般會有耳痛、短暫失聰、聽力下降,甚至血液從耳道流出等情況。
2. 另一種是因頭部受傷而引致,當頭顱骨受創而出現骨折時,流出的血液可能混合了淡黃色的腦脊髓液,呈血水狀,而且不能凝結。
處理方法
步驟一: 先安慰孩子,免其受驚。若沒有頭部或頸椎受傷,可讓他坐下。
步驟二: 急救者應戴上膠手套,避免直接接觸傷者的血液和體液。
步驟三: 如為耳道出血,可將傷者安置成半坐臥姿勢,頭傾向出血的一邊,使血液容易流出。另可用敷料輕蓋着耳朵,減低受細菌感染的機會,以及應盡快送院治理。
步驟四: 若被昆蟲進入耳道,可以先用電筒照向耳道,引導蟲子向光源爬出來。如不成功,可以用溫水或橄欖油滴進耳道內,使蟲子浮出。若為其他異物插入或進入,切勿試圖強行取出,應送院處理。
步驟五: 如只是耳廓受傷,可用敷料遮蓋傷口,以及再接受醫生檢查。
必須注意
1. 耳孔流血可能是頭顱骨骨折徵兆,應視為頭部受傷處理。
2. 耳內受傷切勿填塞耳孔,因血液或其他液體積聚於耳道內,會增加感染機率。
3. 切勿試圖用鉗、耳挖探挖耳道內的異物,這樣有可能把異物推得更入,甚至令耳道或耳鼓受傷。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鄭錦華)
本文摘自2014年6月5日《親子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