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危也是機 黃永森

People
Image

由沙士到新冠疫潮,黃永森都「食到正」。2003年,他大學畢業剛好一年遇上世紀疫潮,醫管局時年大幅削支,向來不愁出路的物理治療系受到衝擊;多年後的今日爆發新冠疫情,作為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其行業一樣首當其衝。不過黃永森深信有危也有機,疫情催化戶外體適能活動,他便與科技公司合作,以網絡作為平台,進行比賽和訓練,成功連繫不同學校,嘗試變陣,應對疫下新常態。「運動有贏有輸,總有打逆境波的時候。」男人四十,既是美國認可運動生理學家,也是運動健將,習慣在逆境下前行,他笑說這正是運動員的本色。

「你好,我是阿Sam。」身高一米九三,高人一等的黃永森,跟他說話都得抬頭。訪問在荔枝角的家校幼兒體適能學堂進行,2019年12月開業,正值疫情。「不單這個學堂,有段時間,整個行業都好徬徨,健身中心停業,經營好困難,總會代會員申請資助,好多健身教練亦轉了行,由賣口罩到賣測試棒,有的去了送外賣甚至做搬運,逆境求存,好在運動員的本質就是捱得苦。」今年4月第五波疫情稍為緩和,體育處所重新開放,但黃永森直言,復常之路仍然漫長。
「市民的消費模式有轉變,即使多了二十四小時的健身中心,市民亦未必會好似以前般選擇購買服務,聘請教練做系統訓練,教練都要適應新的營運模式。」變幻才是永恒,他樂觀地表示,有危也有機,疫情催化戶外體適能活動,亦多了市民報讀網上視像課程,今年正值體適能總會成立三十五周年,於是與科技公司和不同學校合作,推出「聯校智能運動STEM大賽」,嘗試變陣,應對疫下新常態。
「傳統的聯校比賽,學校都會派出運動精英,但今次日行萬步的比賽,代表學校參賽的同學,不需要鬥個你死我活,目的是希望透過一系列體育活動,鼓勵同學就算在疫情下亦要多做運動。」除了雲端服務即時上傳數據報告比賽成績,亦加入了AI影像運動識別技術,讓同學可以透過影片練習十個動作,檢視參加者的運動表現,「我們找來幾十個年輕人做同一套動作,拍了過千段片,由專業人士整合評分。」
「這可以說是疫情下跨專業跨界別的新嘗試,我們希望透過先導項目,在學校推行,確定成效,再推而廣之。」由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年代,到今日康文署,總會成立三十五周年,黃永森期望以學校為試點,推動不同界別合作,「自小培養做運動的習慣非常重要,在學校有系統地推廣運動,讓學生習以為常,成為習慣。」今日身形極弗的黃永森,小時候卻是肥仔一名,是那個小學升中的暑假,改變了他的人生。
「爸爸好鍾意睇波,我小時候,兩個免費電視台都會播英國足總盃,星期六、日又會播本地波,我會模仿守門員的精采撲救。」升中的暑假,機會來了,「和弟弟一齊參加了青少年暑期足球訓練計畫,一星期練兩日波,人生第一次參加群體訓練,臨尾一定有一場比賽,好好玩。」就這樣燃起他對運動的興趣,升讀的中學無足球隊,就轉打籃球和排球,「中一時我的身高已有一米七,好快就獲選加入校隊。」
他直言運動讓他建立了自信心和領導才能。比賽讓他嘗到勝利的快樂,亦教他學懂如何面對失敗,「體育是體驗式的學習,打排球三局兩勝,輸波教練會叫暫停,你想贏就一定要服從和守紀律。」

由零開始 錯有錯着

球場上有贏有輸,他的愛情路卻一帆風順,太太是中學同學,升讀同一家大學,二十六歲便結婚,由初戀到步入教堂,再到建立四口小家庭,完全沒有懸念。「我們中五已開始拍拖,一齊考入理大,我讀物理治療,她就讀職業治療。」打波受傷很平常,讀物理治療順理成章,「鍾意可以對人的工作,當年只有理大開設這一科,一百五十個同學,需要臨牀實習先可以註冊成為認可的物理治療師,三年課程非常緊湊。」不過再忙都好,波仍是要打,他代表理大參加大專盃,積極參與學界比賽。
02年大學畢業,遇上醫管局大幅削減經常性開支,加上翌年沙士巨浪,原本不愁出路的專業學系亦受衝擊,「第一份工是在非政府機構出任健康運動導師,協助創辦健康生活中心,負責管理及營運一間小型健身房,開拓體適能評估及諮詢服務,為市民舉辦各式各樣的運動訓練班。」
一切由零開始,由採購器材到設計課程甚至印單張推廣課程一腳踢,黃永森笑說事隔多年,今日回想反而覺得是「錯有錯着」,「因為人少少,所以好多工作都要親力親為,比起單純入醫院做物理治療師,涉獵的範圍更廣。」過關斬將順利開幕,卻又遇上沙士,公立醫院是重災區,新成立的健康生活中心自然門堪羅雀。

未雨綢繆 破格受聘

「不要說來做運動,根本無人敢來醫院看病。」沒人來,就自己走出去,「我們和中醫部合作,藉教授耳穴保健作招徠,四出外展推廣健康生活,護士上司的私家車,即時奉召成為隊車。」沙士來得急去得快,疫後市民對健康意識提高,運動班其門如市,數年間由他主講的公開講座亦達百場,「那時我一邊統籌活動,一邊在聯合醫院上門為病人做復康訓練,做回物理治療師的本行。」
健康生活中心數年間站穩陣腳,05年,一次偶然機會,他加入體適能總會,出任教育主任一職,「那時在中大運動科學系讀碩士,看到招聘廣告,不過就需要八年工作經驗,當時計到盡我亦只做了四年。」大抵天道酬勤,事實上,讀大學時知道政府削資,他一早已考取體適能教練資格未雨綢繆,畢業後又不斷進修,是香港少有的認可運動生理學家,最終破格獲聘並非偶然。
只做過兩份工,自言性格務實的他說,第一份工作,對他往後的事業發展幫助很大,「喜歡由零開始,現在要寫好多計畫書和不同機構有合作,當時的經驗好有幫助,亦令我體會到運動訓練於基層醫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深信「做大個餅」,令更多人認識,才可以有長遠的發展。
「一講體育,好多人會想起獎牌為港爭光,精英運動員有他們的角色,但始終是少數,普羅大眾才是大多數。」他認為,要推廣運動文化,要從小就開始。「精英運動員就是掌上明珠,可以發揮社會職能,吸引到其他人跟住做運動,從而催化普及運動。」在總會工作十七年,他期望跨界別繼續合作,和市民大眾一同在疫下重拾健康生活。

健康由行路開始

健康體魄人人愛,奈何工作太忙、個人太懶,雜務太多,很難有動力,作為運動健將,黃永森勸勉繁忙的都市人,要重拾健康生活,就由最簡單的行路開始。
他說:「教你強化甚麽肌肉,做多久高強度的運動都無用,現在差不多每個人手機都有計步器,無得呃,最低成本,每日行八千到一萬步,就是一個最好的起點。」
改善體能,建立運動習慣,適應了才考慮報讀課程,接受系統訓練,「如果有朝一日,每個人都覺得做運動就好似一日三餐食飯飲水這樣理所當然,香港用於醫療的開支肯定亦會大幅減少。」


Image
People

開創香港魚拓藝術 「九十後」釣魚友盲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