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落地後是否能夠發芽,除了要看種子本身的質素外,還有三個重要條件:水、空氣和陽光(適當的溫度)。因此,所撒的種是否能結出好果實,是要取決於種子落土後的化學反應及很多環境上的因素。
筆者用此比喻套用在社會服務當中,種子是受惠者本身;鋪設的土、澆灌的水及所施的肥是提供的服務;空氣密度及溫度冷暖是大環境的轉變。種子本身的質素各有差異,但如何透過調控服務及可控的大環境,讓種子得以茁壯成長,是做社會工作需要的整全思考模式。
同行
本學會的一個叫「創‧新路」的項目,主要協助弱勢青年探索升學以外的多元出路。項目初期曾跟進過一個要守監管令的青年一年之久,見證住他從一粒受損的種子到長出幼苗。
猶記得社工在轉介這個青年個案時,希望我們能安排一個能建立他正確價值觀的環境。因着是第一次配對複雜背景個案,筆者決定自行聘請這位青年進敝機構工作以作觀察。整個同行過程可說是耐心的考驗,價值觀的碰撞以及做事方式的落差,也鬧過不少的矛盾——試過有委婉的勸告、有痛心疾首的責罵、亦有對外轉介的嘗試,但保持對他的盼望是從未改變過的心態。
同證
見證他真正轉化的時刻是跟進八個月後的一次庭審,當他被宣判不用再入獄的那一刻,他的心境發生很大的變化。他開始懂得感恩(例如主動向幫過他的人衷心地說出感謝及會感謝一切的機會等)及建立良好行為(例如主動戒煙、盡量不撒謊、認真對待所吩咐的任務等)。
雖然破碎的家庭讓他面臨許多再次誤入歧途的隱憂,但當他開始建立向好的動力時,他已慢慢在好土中適應並發出嫩芽。
一般而言,「社會創新」的定義是運用嶄新的方式、研發新產品、服務,其中包括現有業務模式、程序和方法的新應用以對應社會需要。(註)但這段與青年同行的經驗,讓筆者對「社會創新」有很多的反思。大部份人認為創新思維是指前半句的描述,即發明新產品及服務,但這次經歷讓我思考更多後半句的描述,如何透過現有業務,重新組合應對不同服務使用者的拼盤式服務,創造合適的環境誘發他們自身改變的動力。
盛放
最美的盛放,是百花齊放。 社會工作者可擔當這個高級園丁這個角色,建立恒溫通風的大環境,並就着不同種子的材質,放入適當材料及養份,共創一個欣欣向榮的花園。
註:https://www.sense-program.hk/post/【二十一世紀通】社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