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三十歲的你 有 #青年危機嗎

Column
Image
歌手陳蕾的新歌《青年危機》大概唱出不少90後在社會浮沉的心聲,MV裏走馬燈式呈現不同標籤,如 #人生規劃、#搖擺不定、#情緒管理、#否定自己、#租金負擔等青年人常面對的課題。三十歲有如人生一個里程碑——我們或不再年少無知,對現實社會有一定認識,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對未來有不同想像。同時,看看身邊成功耀眼的友伴,有時總覺有種說不出的缺失,可能是未有一番成就、穩定的伴侶、理想的收入、感覺未能實現自己。

青年危機一般描述約為二十五至三十五歲青年人所經歷的危機感,主要的情緒包括不安全感、失望、孤獨和憂鬱。有人形容,青年危機的起因之一,是社會的種種現象——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樓價高企、收入不平等、向上流動機會低、經濟波動、科技變革等,使年輕人缺乏安全感。

早年有英國研究訪問了一千一百名年輕人,當中86%對於要在邁向三十歲前獲得理想的關係、經濟狀態和工作感到壓力。當中40%對金錢感到憂慮,認為自己賺不夠、32%感到成家立室的壓力;也有6%計畫要移民、21%認為需要轉換工作軌道。《金融時報》亦訪問了全球近二千名35歲以下青年人對生活的看法,當中不少受訪者感到自己「沒有穩健的基礎」(nothing solid under their feet),有些人分享「無論他們多努力工作,在沒有繼承父母的財富下,他們將無法實現那些前幾代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經濟穩定。」似乎各種不安感正改變年輕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面對不安和焦慮,我們可以如何在未來作出改變,創造出想要的生活?以下為一些心理治療師的意見: 

留意生活中缺少了甚麼:心理治療師Satya Doyle Byock認為,經歷青年危機的人可分為「穩定派 stability types」和「意義派meaning types」。「穩定派」通常被視為擁有穩定可靠的生活方式,傾向先考慮穩定所帶來的安全感,例如成功的事業和收入、組織家庭;「意義派」則通常對創造充滿熱情,但對應付日常事務較感到力不從心,對於社會給予他們的期望感到無比壓力和難以適應,如處於困境之中。然而,「穩定派」和「意義派」並不是對立的生活態度和方式,我們或會在兩者之間遊走,隨着狀態而改變比例。重點是在生活中更覺察自己的內在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Byock認為青年危機不無價值,其意義在於令一個人成為更全面的自己,在生活穩定度和意義感之間取得平衡——例如,「穩定派」可思考如何在生活尋找更多熱情和目標;「意義派」可尋找更多使生活穩定的方法,如設定提升規律的工作日程表,學習在有規律的時間表裏激發創意。 

面對不安時,嘗試PAUSE方法──心理治療師Tess Brigham 在Forbes分享了PAUSE方法,以面對青年危機:P:練習靜觀(Practice mindfulness)、A:面對過去(Acknowledge your past)、U:了解當下(Understand you now)、S:停止批判(Stop judging yourself)、E:享受過程(Enjoy the process)。

Image
Column

公司估值其實包含了甚麼?

Image
Column

數碼港資料外泄的啟示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