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所信 屢敗屢試 黎裕德科研回饋社會

Feature
Image
使用科學方法做研究,並在領域取得重要影響或者貢獻的工作是每一名科學家的使命。於香港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的本港科學家黎裕德(Donald)秉持着一份固執,堅持為社會、為大眾研發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說面對失敗是每個人的功課,那對科研人員來說失敗則是必經之路,要成功沒有捷徑,不二法門就是:「只要不放棄、堅持自己所相信的,適時懂得轉角度思考。」

黎裕德笑言自己是一名比較懶惰的科學家,只因他希望能研發一些長之有效的產品,從而減省人們的工作量,並得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談到科研對他人生有何意義?他不假思索地說:「若我沒有接觸科研,我深信我的生活很沒趣,更遑論認識到太太,哈哈。」

驅使他全情投入在科研工作,一切都是由爸爸購置的科學叢書開始。「我閱讀書本的內容,便發覺自己對科學現象感到很有趣;曾有表親告訴我,醋除了可以調味外,也可以用來清潔,這引起了我發掘生活科學的好奇。」他漸漸領略到科學是不斷會有新發現,「它吸引到我想繼續探索科學。」

失敗乃必經之路


秉持小時候對科學的好奇,黎裕德中學時期自然選讀理科;大學能自由選科,大部分中學同學都選擇商科,他則希望揀選比較特別的科目,「當時只有香港科技大學開辦化學工程的課程,此科在香港雖不及外國『吃香』,但家人也支持我的選擇,鼓勵我追尋自己的夢想。」

科研就是不斷經歷失敗的過程,大學四年級是黎裕德首次研發及試驗,也是他第一次經歷失敗。「我當時的目標非常遠大,嘗試以太陽能板取代樹葉,看看能否同樣做到光合作用的效果。」惟他那次準備不足,令研究失敗。

黎裕德不會因失敗而選擇放棄,「事實上,失敗在科研是必經之路,每次失敗都教我要多思考各種方案的可行性,重複嘗試直到找到解決方法為止。」他的親戚曾用「一張椅子」的比喻鼓勵他,「工程與科研都涉及科學原理,但前者傾向着重人性化設計;後者則以科學原理來支持或解釋現象。兩者相同的都是需要從不同角度思考,即使同一功用,也可以不同方式呈現。」

多種研發 對抗新冠病毒


黎裕德現時是捷和實業有限公司任職項目主管(霾菌減 / 菌魔力),並繼續留在母校香港科技大學實驗室,參與智能抗菌塗層技術Germagic。「我們在疫情開始研發相關技術,並思考甚麼能有效對抗新冠病毒,始終是新病毒且會不斷變種,具一定危險性。」

新一代多層次殺菌塗層(MAP- ∞)由科大研發,是推出市場近兩年的多層次塗層(MAP-1)的改良版,能依附在金屬、衣物、木器等表面的時間長達五年,且不畏強光、高溫、濕度高及強力磨擦等磨損,可殺滅細菌、病毒和頑固孢子,更能殺滅引發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成效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團隊曾研究出一種新型水凝膠(MOC 水凝膠),能在沙井、明渠、截流器、河道及河流等惡劣環境下殺滅微生物; 最近再研發出新配方「AMGel」,可殺滅沖廁系統中的細菌及病毒。根據英國獨立實驗室進行的測試顯示, 新配方能殺滅變種病毒Omicron,效力高達百分之九十九。

「 硬頸 」尋成果 團隊終獲金獎


在眾多研發中,黎裕德不諱言最深刻的是第二個科研項目— 殺菌空氣過濾網。「大學本科畢業後,我繼續攻讀碩士,並加入楊經倫教授的團隊,跟隨他學習及研發其他項目。」鑑於香港人經歷過2003 年「沙士」和禽流感等病毒大型爆發,楊教授當時已着手研發長效抗菌的技術,成功研發出可以殺減物品表面的病原微生物。

惟病毒細菌會變種,技術也須跟隨它們的步伐才可對抗,於是他負責試驗長效殺菌的技術,如何在空間內慢慢釋放將細菌數量降低。吸取上次研發失敗的經驗,他把目標定得「實際啲」,惟他測試了半年也毫無成果,楊教技也覺得沒有物料和空間可以再試驗了,「但我沒有因為面前的障礙太大而放棄,我向楊教授爭取機會,堅持再三試驗,以尋找其他可能性。」

最終他研發成功了,不但解決了團隊一直裹足不前的困局,更與團隊憑着研發成品獲得金獎,一同到「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接受嘉許。「這對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肯定,與我獲得首個專利一樣同等重要,不但證明我的研究得到國際認可,更印證我『硬頸』尋求科研成果是正確的。」

培育人才 灌輸科學精神


黎裕德所有科研立案都與社會議題有關,研發出來的成品能被社會廣泛應用、令市民大眾受惠是他的心願,亦是他現時積極培育下一代的原因。「我希望為那些想投身科研年輕人,提供一個路徑讓他們跟隨,能更順利地踏入這個行業,即使要獨自一人進行研究也不止於那麼孤單。」

作為科學家的他,在科研方面無比固執;身分是父親的他,卻是無比隨和。「即使女兒最後不是跟我一樣,踏上科研之路也不要緊,我只希望她懂得以科學精神對待人生——不怕失敗、遇困難不氣餒、不輕言放棄,能多角思考。」

科研歷程必經失敗、遇到無數障礙,黎裕德以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只要不放棄、堅持自己所相信的,適時懂得轉角度思考,成功終會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