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創作 傳承刺繡藝術

Learning Life
Image

說起刺繡,很多人的印象可能依然停留在古代文物的範圍,其實刺繡藝術發展早已超越傳統框架,在香港更得到有心人大力支持,注入香港當代藝術和設計元素。

有心人

這位「有心人」是君集團創辦人辛彭芷君博士,自從一次廣西考察團與刺繡結下不解緣:「廣西是內地最貧窮的省份之一,但其實當地的資源是不錯的,有山有水,多民族共處,文化氣息豐富,桂繡更是中國刺繡傳統一大特色,可惜經濟發展落後。當地的刺繡女工一天才可以完成一個作品,但酬勞不到一百元,還要耕田做粗活,雙手又粗又黑,我想起在歐洲參觀高級時裝的刺繡部門,看到刺繡師傅雙手都很纖細,真是天淵之別!」本來就熱愛藝術和中國文化的辛彭芷君於是成立君集團,旗下分為君文化和君思刺繡,前者重視保育及推廣刺繡,後者專注新穎刺繡的發展。

新「刺」激

「假如廣西刺繡一直維持在低技術的層面,沒有突破,只會惡性循環,我認為除了傳承刺繡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有更多人了解及尊重刺繡技術,讓一直被漠視之山區留守婦女,可受惠於公平貿易政策,並有機會自力更生,同時提高其社會地位,達到男女平等的願景,而把刺繡融入當代文化發展、加入新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去年成立的君思刺繡,邀請不同背景年輕設計師加入,注入當代設計元素:「其實很多外國時裝品牌都在設計中加入刺繡,而每一個文化的風格和技術都不一樣,我希望建立一個中西共融的平台,讓不同的年輕藝術家和設計師有機會展示作品,讓一眾經濟獨立、懂得欣賞藝術,並追求產品獨特性之都會女性,多一個具有質素及品味的選擇。」君思刺繡在10月舉行的《新藝潮博覽會》上展出多位刺繡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來自英國的資深藝術家,也有醉心刺繡的香港建築系畢業生、著名時裝設計師等,包括曾擔任香港著名時裝設計師品牌的首席設計師Lilian Tsang,對手工刺繡藝術的熱愛一直是她的創作靈感。

經過多年在時尚界的專業實踐,Lilian Tsang在巴黎香奈兒集團旗下的著名刺繡藝術學校Ecole Lesage,獲得高級時裝刺繡專業資格,作品之一是中國傳統刺繡中經常出現的龍圖案,但是形態活靈活現之餘,造型與傳統的演繹截然不同。Gloria Nam在香港大學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後萌生了對刺繡的興趣,近年通過樹樁和不同材料的組合摸索出3D刺繡,有些作品是把乾花和綫融合,創造出有更高深度和維度的全新刺繡姿態,特別是她的動物和大自然系列,立體刺繡令動物神態和動感躍然「布」上,趣味盎然。

走上國際舞台

刺繡和織物不限服裝上的裝飾,亦能獨立供欣賞,與繪畫或其他藝術創作一樣。中國傳統的刺繡畫無論是在布局、色彩和細節都讓人歎為觀止,欣賞和收藏價值不低於水墨,刺繡作品對藝術家要求甚高,除了技術,對繪畫也必須有一定概念和水平,不過與繪畫市場相比,刺繡藝術的市場尚未成熟,需要進一步推廣,除了為刺繡藝術家安排展覽,君文化和君思刺繡也舉辦工作坊,與學院合作,到內地交流是計畫重要一環,疫情過後便會實行:「我們與K11和大館舉辦工作坊,與香港設計學院合作讓我們的刺繡藝術家到學院講學,並設有獎學金,設計學院的學生可以到我們集團實習。全面推廣到教育界和大眾層面,刺繡藝術才有機會普及,進一步發展。最重要是香港的刺繡藝術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走到國際舞台上,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香港的作品。」

一直以來對刺繡藝術並不熟悉,幾個月前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欣賞過一個名為《如絲如畫》的中國織物展,並聽了著名學者李美賢老師的講解,獲益匪淺,驚覺刺繡藝術之精美絕倫,更對歷史上無數的無名刺繡藝術家心存敬意。今天,無論是文化傳承或是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刺繡絕對值得我們更多的支持和關注。且看香港當代藝術家如何以一針一綫演繹,加入香港DNA!


Image
Learning Life

情侶檔讓舊物重生 香港元素注入鐵皮

Image
Learning Life

3小時製作 環保再造紙畫

Image
Learning Life

溝通思想 創造未來 杜拜世界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