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科技快速的發展已改變了我們日常生活,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或是人與機器間的互動,都有着日新月異的變化。正因為科技快速的發展,跨領域的結合成為當今的顯學,可惜面對急促轉變的市場和欠缺忠誠度的客戶,科技企業要推出「吸睛」的產品可謂殊不簡單;再加上愈來愈短暫的產品周期,令設計產品時更添困難。
近年,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默默地改變我們的社會和企業,不少成功科技企業如YouTube、Google、facebook、Airbnb及Uber,它們的成功不能單靠科技,而是需要創新及設計思維,才令科技帶來嶄新的設計契機。
早前有研究指出,53% 的軟件和科技公司具備設計思維能力,而商務和金融服務產業的公司則超過40%。設計思維是真正客戶至上(包括內部或外部)的理念與思維,致力在多個領域以及不同思考方式之間達成合作。它能夠將深厚的人文關懷融入業務流程、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客戶服務及員工參與等策略規劃裏。
設計思維源於世界首屈一指的設計顧問公司IDEO,著名作品如設計出蘋果的第一款滑鼠、第一台筆記型電腦與經典PDA 機種Palm V 等。設計思維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設計時要考慮用家的行為和需要,結合人文環境、使用便利等,提出具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設計思維的第一步是由同理心(Empathize)出發,接觸使用者(甚至是實際體驗使用者的行為),去尋找他們的潛在需要。同理心着重於觀察與了解使用者,因為當你愈了解使用者的每個行為、當下的情緒,以及為甚麼這樣做,才能夠激發出洞察,設計出符合使用者的產品或服務。要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可以考慮採用使用者旅程地圖(User journey map)來觀察,記錄與分析使用者在使用產品或體驗整個服務的每個行為、為甚麼這麼做,以及行為當下的心態。
過去,不少企業的決定往往由上而下,員工只是負責執行,一旦同事遇到難題時,很自然地着重解決方案而忽略過程;而設計思維強調先了解用家的「痛點」,從而提升用戶體驗,要以同理心去了解顧客的問題,才能設計出他們真正想要的產品和服務。常言道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往往十分重要。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在下一期內容再跟大家分享設計思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