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新天地 數碼舞台

Learning Life
Image

疫情反覆,文化藝術機構急須轉型變陣,紛紛換成數碼形式,在網絡上搭建平台。 除了常見的視覺藝術設有網上展覽,着重現場演出的表演藝術,也善用網絡平台與 資源,為本地藝術翻開新的一頁。好像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籌備了數碼舞蹈季, 融合科技與當代舞,為本地觀眾帶來嶄新的體驗。9 月至10 月舉行的《CCDC 數碼 舞蹈季》,將過去固定舉辦多年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及多個舞蹈表演項目, 轉化至數碼形式,在疫症時代將傳統的觀看模式革新。

堅持原定節目

CCDC 素來不斷以新方法來思考舞蹈的展現形式,即使在疫症來勢洶洶的時 候,其節目亦改裝變陣,換成嶄新的數碼舞蹈季,展現了科技對藝術形式的推進。 CCDC 行政總監黃國威(Raymond)談到,數碼舞蹈季的概念,源於疫症下戲院 與劇場表演空間均關閉了,重開之日遙遙無期,因此,每年舉辦、原定於9 月舉 行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也須移至網絡上舉行,還有數個實體的舞蹈表演節 目,亦須同時在網上演出。

「我們因應現時狀況變陣,堅持原定的節目的確很難,但『The Show Must Go On』,我們仍然希望將節目呈現予觀眾,因此7 月中再次爆發疫情時便開始 構思是次的數碼舞蹈季。」Raymond 說到,舞蹈季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原定於 《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的舞蹈影像作品,將於綫上放映。他提及,節目原設於 K11 MUSEA 的UA K11 Art House 影院放映,不過,因版權問題,不少國際作品 只能於實體影院放映,故此無法於綫上呈現,因此現在於綫上作首映的,是本地 的作品《本地一手播》,國際的作品則只能待影院重開時再安排放映。


從綫下到綫上

把舞蹈影像作品轉至綫上放映,誠然較易處理,不 過,當原定於實體演出的舞蹈節目轉移綫上,便有許多困 難與考量。Raymond 道,此部分將展示《雙雙》,乃慶 祝CCDC 成立四十周年的作品,邀請多對於CCDC 認識 與邂逅的伴侶演出雙人舞。作品原定只有三對伴侶,不過 因應作品改於綫上展出,便多邀請身處海外的兩對伴侶拍 攝演出,豐富作品。

另一展示的作品《Project NEXT Wave》則呈現了三 位新進編舞家各自創作二十分鐘的作品。其中一位編舞柯志輝(Felix) 坦言,將現場演出的舞蹈作品改成影像放映,需要思考如何呈現給觀眾。 「好像我們應該只『客觀』地呈現作品給觀眾觀看,還是通過剪接來再 現作品?」他的作品以身體姿態與舞蹈來表達對香港的情感,「我們帶 着傷痕,能如何走下去?」其作品設定於廢墟,並加插影像,投射於舞 者的身軀。他坦言,希望轉換成綫上放映仍能盡量帶出作品的氣氛,並 吸引觀眾渴望在現場再次觀看作品。

Raymond 亦言,現場的舞蹈演出主導權在觀眾,他們能自行決定聚 焦於哪一方,但當轉換至影像在綫上放映,便涉及導演與剪接的選取, 他希望仍能保留舞台上的張力,吸引觀眾再次到現場。

豐富影像形式

Raymond 談及,《本地一手播》將展示四個本地 舞蹈影像作品,皆由CCDC 委約而成。不過,他亦言, 是次委約並未特設主題,而是由藝術家或影像創作者們 自由發揮。因此,四個影像作品皆見多樣且豐富的姿態, 也各自具備深刻的思考。好像由譚之卓編舞與執導的 《喺度?》,以人的流動來思考遷移的議題,也暗合近 年香港的社會狀況。由黃漢樑執導、藍嘉穎編舞的《山 海流》取材自傳統中國經典《山海經》,以自然風景與 舞動再思人的流徙。

由黎宇文執導的《邊界.視野》,則與新約舞流藝 術總監周佩韻及客席編舞廖朗莎合作,將原是《界限. 街道圖:邊界視野》的舞蹈作品轉化成影像獨有的形態, 並於充滿歷史遺痕的南豐紗廠作展示背景。本地紀錄片 導演李偉盛亦將他在菲律賓駐留時的觀察洞見,轉化成 舞蹈影像作品《那一天我變成了一粒石頭》,以實驗創 作的形式展現自然風景,結合舞蹈的翩翩姿態。


《CCDC 數碼舞蹈季》
網頁:www.ccdc.com.hk/digitalseason


Image
Learning Life

爭分奪秒救生命 寵物救護員 隨時候命

Image
Learning Life

花園節和諧共生 法國紹蒙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