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大腦腐蝕(Brain Rot)嗎?

Column
Image

坐在工作桌前,我看着讀到還不夠三分之一的文件,按捺着要打開Instagramreels、到討論區逛逛有甚麼熱話的衝動、邊猜想着朋友回覆了訊息沒有。然而,其實我知道Instagram的梗圖大抵千篇一律,討論區的話題也沒多新鮮,只是我習慣了有事沒事都開手機看看,反正不用投放甚麼心力。同時,當我看到一些稍為深奧的文章,也很自然地略過不深究。本來我以為這沒甚麼大不了,但逐漸才發覺不勞動的大腦有如放久了的水果,會慢慢爛掉,失去其清爽靈活的本質,有如腐蝕中的大腦,出現「Brain Rot」。

 

「大腦腐蝕」並不罕見,從「Brain Rot」成為牛津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爐的「2024年度詞彙」便可見一斑。這詞彙聽起來可能陌生,但其實早在1854年已經出現。作家Henry David Thoreau在散文集《湖濱散記》(Walden)裏,以「Brain Rot」來批評社會傾向推崇簡化的想法,貶低深入而複雜的思想,導致人們思想與智力的下降。演變至二十一世紀的「Brain Rot」,則描述我們長時間在線上,將心力花在瀏覽社交媒體、觀看影片和迷因等瑣碎而不耗腦筋的資訊,帶來心理和認知能力的衰退。當我們每天打開手機都迎來海量資訊,容易被動地吸收,偏好簡單而不耗腦力的內容,漸漸忽略內容的深度和質素;看起來吸收了很多資訊,實際上卻放棄了更多思考和想像的可能。

 

防腐小方法

要防止腦腐,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替它「保鮮」—— 透過吸收富營養,多元而適量的資訊來保持它的健康和活力:

1.檢視自己訂閱的內容、留意經常吸收的資訊,及已訂閱媒體的多樣化。

2.為自己創造「資訊金字塔」,選擇益智多元的內容;例如金字塔的底層是深度專題影片/ 文章和時事資訊、中層是有趣且能豐富眼界的內容如紀錄片、頂層是本周熱話、迷因等。

3.限制螢幕使用時間,如善用屏幕使用時間(Screen Time)功能。

4.投入深度工作時,可關閉訊息通知、不相關的分頁,開啟手機的「專注模式」,避免心神遊走。

5.進行數碼排毒,安排無科技時段,如每個早上醒來的一小時/睡前一小時,選擇上網以外的活動。

6.為自己安排深度思考/閱讀時間,例如聽Podcast,探討各種議題,文化和歷史、時事和人際關係。

7.練習離線,感受更多真實生活。

 

說到底,我們是自己大腦的主人;要避免大腦不知不覺地被腐蝕,不如先問問自己想活出怎樣的生活風格。

 


Image
Column

社創誕生之今生前世

Image
Column

數碼革命:中小企業的科技轉型之路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