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你有選擇困難嗎?

Column
Image
將人生視為一場歷險的話,在冒險和闖關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選擇題—小至早餐喝奶茶還是咖啡、周末到哪裏消遣,大至大學選科、在哪處定居等。有《哈佛商業評論》文章指出,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會作出三萬三千至三萬五千個選擇(絕大部分由潛意識決定),可見人生就是不停在選擇。有自由和能力去選擇當然是好事,但當重複做決策,消耗了體力、精神、情緒上的能量,而未有充足時間去恢復,令決策能力削弱,便有機會出現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決定圍繞,怎樣才知道自己真的有決策疲勞?我們可以由行為、認知、生理這三個層面判斷。1.行為特徵:出現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的情況,即內在資源如執行力、情緒調節力、意志力逐漸被消耗。我們可能因而在決策時,無意識地改變行為,以避免進一步的自我耗損。例如傾向作出迴避行為如拖延,或變得被動,寧願在多項選擇中選預設選項,甚至不作任何行動。也有些情況下,決策者會變得衝動,而決策責任伴隨的情緒會來得更強烈。2.認知特徵:執行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下降。研究指經歷決策疲勞的大學生,在考試中花更多時間完成,卻表現得更不理想(相比沒有決策疲勞的同學)。此外,決策者較容易傾向運用認知捷徑(cognitive heuristics),即憑藉過去的經驗去做決定。有研究指,隨着分析師作出的專業分析數量越來越多,他們預計的準確度會下降,或更憑藉過去經驗作決定。3.生理特徵:身體耐力下降。連續作出消費決定或大學選修課程決定的參加者,他們在冷壓力測試(將手放入冰水)中,身體耐力相比不用做決定的參加者下降得多。

 

如何避免決策疲勞?

1.減少每日要進行的決定,將待辦事項分佈在不同日子完成。

2.把決策想像成是別人的,才再考慮這些決定對自己的影響。

3.提醒自己,並非每個選擇都同樣重要。例如,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每天都穿同款衣服,為的是省下選擇的心力,騰出精力去做其他重要決定;學習在小事上放輕鬆,傾聽內在聲音。

4.情況適合的話,可以委派決定權予他人;或和其他人集思廣益,獲得更多他人意見才作決定。

5.不妨嘗試寫下來。將想法和利弊記錄下來,再整理思緒;這能讓我們下更持平的決定,並對所下的決定更有信心。

6.作出重大決定前,盡量有充足睡眠;也可在連續工作 / 決策前補充葡萄糖以增加能量。

7.時間許可的話,可以在正式決定前預留點時間和空間,充分理解自己的想法,權衡利弊,避免衝動決定。

 

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在屬於自己的年輪留下足跡。縱然沒有時光機可回到過去,我們有的是當下;好好傾聽自己,從內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每個當下都可以是個新的開始。


Image
Column

資產配置及長線投資

Image
Column

發展樂齡科技 刻不容緩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