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效投資的好處及限制

Column
Image
隨着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正式進入商界,並成為機構需要每年匯報的要求,商界對投資環境及社會相關的項目興趣大增。但是,投資環境及社會相關的項目是否同樣能帶利高的財務回報呢?當中有兩派說法,一是說高財務回報與環保及社會幸福沒有衝突,即投資那些帶來正面的環境及社會改變項目,可以同時帶可觀的財務回報。例如用環保的材料,長遠可能減輕處理廢物的成本及帶來更高的商譽,將來的盈利可能更高。又例如,一間公司提供價廉物美的美食,不單止貧苦大眾可以負擔得起,當公司的盈利大增時,其實亦代表更多貧富大眾能以優惠的價錢享受美食,這樣社會效益與財務回報是並行。

 

另一派認為,財務與社會回報應該互有衝突。例如,一間麵包店以聘請弱勢社群為員工作為社會目標,由於弱勢社群的工作安排可能需要更費時間或心力,難免導致成本上升,而且當公司盈利上升時,公司傾向聘請更多弱勢社群以擴大期社會效益,那樣財務及社會回報是互相衝突。

 

可以想像,在商界大量進入環境及社會的投資時,他們必然會快速地去發掘這些雙贏的項目,又或者這些投資會刺激一些有心人去發揮創意,創造出一些財務及社會回報相輔相成的創新項目,所以以市場的角度看,那些未能雙贏的項目,並不會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在當今的經濟學當中,有一派比較樂觀的說法是,主張以市場力量去解決社會問題,例如碳排放交易就是以市場交易的機制去制定價格,價高者得的公司就能擁有碳排放的權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有創意的方案,但這是否代表所有環境及社會問題,都可以以市場機制去解決呢?

 

今天不少投資者及商界人士帶着非常樂觀的心態、摩拳擦掌,一方面希望環境及社會變得更好,同時又可以為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提供內容。另一方面,從事社福或社企界的朋友,同樣地摩拳擦掌,期望能獲得資金去推展社會效益。筆者是投資界別出生,亦有涉獵社企,當然希望更多資金投入社會服務的領域,令弱勢社群受惠。但是,在今天的投資界中,創效投資搶盡風頭,可能會令社會人士忽略了一些以市場力量解決不了的環境及社會問題,當中仍然需要社福界、政府及慈善界的大力協作。

 

二、三十年前,社企在世界各地誕生時曾經帶來很大期望,基本的方向是用商界運作的方式去解決社會問題;現實是社企能夠解決的社會問題佔比太小,無法有規模地去解決社會問題,而政府、慈惠及社福界的角色仍然是關鍵,所以筆者有理由相信,現在的創效投資仍然會帶來一種熱鬧,亦會產出一些很有創意的雙贏項目,但長遠而言,一些單純的社福項目更加需要有心人士的經營及支持,提升社會效益。


Image
Column

新加坡處理Uber的啟示

Image
Column

音樂不會忘記 歌曲使回憶更深刻?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