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為甚麼而拼搏?是學業、事業、家庭、愛情、人生意義感還是甚麼?當目標如遠處的小燈塔,一路為你指引,你又有細思過目標背後的動機是甚麼嗎?你所做的事是按內心所追求的而做嗎?
Cornell University的學者就動機心理,和四百四十九個不同界別的人,包括學生、健身人士、博物館遊客等進行研究,了解他們的年初目標如發展事業、還清債務、提升健康;同時了解目標對他們的重要程度和享受程度,再了解兩個月後目標的進展。研究中,重視健身過程帶來樂趣的人士,比重視健身帶來長遠健康的人士,投放更多時間在健身上。而在大學圖書館溫習的學生中,喜歡溫習內容的學生會花更多時間複習。有趣的是,溫習內容的重要性與溫習時間並沒有關聯。結果發現,享受程度相比重要程度,更影響着目標的進度。也即是,若你感受到更多樂趣,你邁向目標的毅力可能更大。純粹因為喜歡和享受一件事而做,在心理學裡可定義為「內在動機」。但當我們是因為外在因素如金錢、讚美、權力等而行動,那就是「外在動機」。
心理學家將動機(motivation)定義為開始和持續某個行為,以達成目標的過程;也就是驅使我們行動的力量。Deci和Ryan(1985)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按自主程度將動機分成三大類型: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和缺乏動機 (amotivation)。
如何提升動機?
在計劃達成長期目標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例如你的目標是建立運動習慣,而你喜歡室外活動時能夠欣賞到更多風景,同時吸收陽光;你或可選擇到海邊跑步,而非在室內健身;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能夠獲得更大的意義感,提升自主性。
尋找任務的意義:有時我們會基於外在動機而行動,同時亦不妨思考自己能從中獲得甚麼?這任務和自己的熱情、興趣、長處和目標有任何關聯嗎?找出做這件事的價值,有助我們䆁放內在動機,更自主地選擇和掌控自己的行動;更能享受其中、找到趣味、發揮才能,增加勝任感。
讓任務在執行當下變得有趣:如播放音樂、邀請朋友一起進行、在喜歡的咖啡店/場所完成。研究顯示,即時獎勵(immediate benefits)比延遲獎勵(delayed benefits)對我們就目標努力的持續度更有幫助。
邁向長期目標時,反思和欣賞短期獎勵帶來的愉悅和正面感覺:例如,你的目標是獲得健康的體魄,並通過每日按照健康餐單進食,去達成目標。你或可嘗試留意食物為你帶來的正面感覺(如新鮮程度,沒有太多人工添加物的自然味道)。
發掘和發揮內在動機,能使我們的生活更自主,燃起活着的熱情。而外在動機也並非一件壞事,它能在不同處境(如工作、考試等)化為驅動我們努力的燃料。而事實上,動機亦可能會隨時間和經歷而變動;重要的是,探究自己是為了甚麼而行動,在追逐甚麼;用心體會自己的需要,每一瞬都可以是生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