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路

Column
Image
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人們都在談論街上很冷清。正如我在1月份的文章所說,我們不應被記憶所累,經常期望香港復常,反而是要去思考未來的方向。當港深兩地更深融合時,對香港市面及各行業有甚麼結構性影響。長遠而言,兩地的人工、物價、租金或樓價都差距都會縮小。現在港深物價的相差約有兩至三倍,如果只是一小時的距離,真的很難去解釋。

 

很多人都害怕這推演的方向,恐怕港人承受不了。筆者倒不太擔心,因為始終都需要有好幾年至十年的時間才會達致,關鍵是我們會否現在就去準備心情及思維。

 

在七十年代,有三成人口住在港島,現在只有百分之十七。原本住在港島的人口,漸漸地搬到新界居住,這個過程沒有帶來擔憂,只是靜靜地去發生。時至今日,居住在新界和港島的差異是微乎其微。隨着大灣區的繼續發展,居住在深圳跟香港可能沒有甚麼分別。其實順其自然,不要以高壓方式去勉強融合,自然水到渠成。

 

「股」計得到

 

至於關於股票投資上,會否令本地上市公司賺錢艱難而失去投資價值?筆者相信,公司的高層是很聰明的,他們會很快把生意擴展至大灣區;而內地的公司亦擴展香港市場,形成一些規模更大的公司,並在往後的日子在港上市。到時,對投資者來說,亦多了不少優質企業可供選擇,只要公司盈利多,而金錢沒有邊界的概念,自然股價上揚,投資者都是只認利潤,不認邊界,繼續有投資機遇就可以了。

 

九七前的股市主要是本地公司,今天的港股市值有七成是內地企業,這個融合沒有帶來負面經歷,如果懂得把握,則是機會處處。

 

往後十年,香港的經濟結構會變得很不同,可能跟新加坡沒有甚麼可比性,但其實又有甚麼關係呢?重要的是:人民生活有實際改善、幸福感有所增進、社會各界以互助自豪,以及對這地方有所歸屬。

 

從投資的角度去看,只要回報高及風險可控,長遠就會吸引資金流入。回報高,要靠經濟增長及創新帶動;風險可控,就需要政策的可預期性,這應該不是太難吧!

 

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命定,要發展得好,就要認清國際形勢,要以有效的政策,加上市民之互動,三者配合,才能找到生存之道。


Image
Column

全球電動車的 發展趨勢

Image
Column

活着是為了甚麼?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