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效投資 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

Column
Image
由於 ESG 大行其道,但怎樣才算是做好ESG 的初心呢? 一般公司最簡單的就是做好環保工作,在供應鏈中減廢減碳減能,並且訂下一個中期目標,已經有所交代。

 

管治方面,如男女比例,共融及不歧視政策,對公司而言都是駕輕就熟。聯交所已經有網站去列出對ESG的披露要求,例如要有可量度指標,要有高層討論,要有政策配合,要有相應資源投入,要有管理層的長遠承諾及指標等等。

 

在第一層次,公司要做的就是要減低在ESG方面對社會及員工的負面影響。簡單而言就是do no harm(不要為社會帶來傷害)的原則。但ESG的初心其實是更偉大,就是希望公司帶出正面影響,就是為環保、社會福祉出力,積極擔當環境及社會責任。現在大部分公司都在第一層次中尋求落實方案,只有少數公司去思考如何做到正面的效益。

 

大約在十多年前,英國、澳洲及香港都有人提出要做社會企業,他們有來自商界或社福界,他們提出的說法是以商業或市場為營商手段,而目的則是要帶來社會效益,例如令弱勢社群得益。一直以來,社企這板塊沒有預期中快速成長,原因有很多,在此不贅。

 

在剛出版的社企指南中,香港有七百一十三家社企單位,六成是由私人資金發起,四成是由慈善團體創立。可謂在商界及社福界中都有相若的追夢者存在,始終堅持幫助弱勢的目標。

 

今日仍健在的社企需要的是一個更好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去擴大經營,傳統上私人的資本有限,慈團體亦不能作過高的風險投資,形成了社企版塊發展的樽頸,所以社企的第二個需要就是要有創效投資者(Impact investor)。

 

跟一般初創一樣,商業模式與創效資本是一對手牽手的好拍檔,買一送一的合作關係。試想想當年的科創股如谷歌,單靠兩位大學生創辦人,沒有創投資本,沒有商界的市場營銷、生產規律,沒有商界師傅(mentor),就應該沒有今天的成就。

 

不同專才要有一種機制去分布風險與回報,榮辱並存,才能造就一個成功的產業。商場如是,社會創效如是,公共事務亦然,合作真的會共贏,但亦要有公平分配的原則,盼望商界,社企及社福界未來可以合作共贏,提升社會福祉。


Image
Column

首屆人工智能 安全峰會的啟示

Image
Column

最低限度星期一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