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以耳代眼」融入社區 梁凱程創口述影像協會

Feature
Image

「如果我能看得見」或許是每名視障人士的心願,但相關社區配套及設施未能讓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為了讓視障人士與健視人士一起參與同一場活動,梁凱程博士(Dr. Dawning Leung)於2015年創辦香港口述影像協會,為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服務,讓他們有機會「看」電影、「看」展覽,以及參與林林總總的文娛、戶外活動,達致「真正的平等、共融」。


梁凱程本科修讀國際新聞,碩士則修讀英文系,在着手研究口述影像前在大學執教鞭,主要是教授與英語、翻譯和媒體相關的範疇。「當我計畫開辦口述影像的選修課,在準備課程大綱及章程時,發現口述影像的研究大多都是以英語為主,中文研究則十分缺乏,我便想在中文世界推廣口述影像又是否可行呢?」為此她辭去大學教席,遠赴英國攻讀相關博士課程。

 

專業翻譯技巧  客觀具體表達

「口述影像」屬於影視翻譯(Audiovisual Translation)及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更是一門專業翻譯技巧。梁凱程指,「口述影像」是一門專業,「口述影像員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將影像訊息以語言描述傳達給觀眾(如視障人士),協助他們『以耳代眼』理解內容。」

 

她通過訪問了解受訪對象對口述影像的需求,並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制定中文口述影像的指引。她以表述一個人的外貌為例,客觀描述一個人的外貌特徵如眼睛圓圓、戴眼鏡、身形瘦削,這相比形容那人為「靚女」或「型男」等主觀字詞,更容易讓受眾明白畫面內容,「尤其對視障人士來而言,口述影像員只須客觀且具體仔細地描述畫面或眼前的影像,讓視障人士通過自己的分析、建構想像。」

 

有趣地,研究結果發現當描述一個人的情感,受眾反而傾向聆聽主觀字眼。「例如我形容一個人的表情為『兩眼放空、嘴巴微微張開』,可以聯想到的情緒反應是『驚訝』、『呆滯』甚至『不知所措』,這讓受眾無法準確掌握那人呈現的情緒,因此他們較傾向口述影像員直接說明該人流露的是『驚訝』的表情,才有助真正理解內容。」

 

缺乏機會認識世界  冀推廣中文口述

梁凱程曾擔任視障領跑員,與視障人士相處及接觸愈多,愈加發現他們認識世界的機會愈少。她曾聽過一名視障人士說:「原來我都可以到博物館參觀?」,「這令我心裏感到扎心,視障人士都有權利參與各種文娛及社區活動,更讓我深信口述影像服務對視障人士是融入社區的重要一環。」這也加強了她的決心在香港創立香港口述影像協會,冀推廣以中文為主的口述影像服務。

 

口述影像服務適合所有人士使用,包括健視人士及視障人士(全失明及弱視人士),任何人也能從翻譯畫面取得補充訊息。香港口述影像協會的口述影像服務可分為八個項目,包括口述影像製作(電影、電視節目)、博物館及展覽口述影像、表演藝術口述影像、戶外活動口述影像、運動口述影像、繪本及教材口述影像、大型活動口述影像,以及視覺藝術口述影像。

 

她以電影口述影像為例,「口述影像員會避開對白、聲效及背景音樂,在對白之間加插口述影像,例如描述演員的動作表情、衣着及場景轉換等。」協會的口述影像製作十分嚴謹,須經過撰稿、審稿、質量評估、綵排、聲音演繹多個階段。所以製作口述影像需時,只是撰稿階段便需要數十小時,還有另外數十小時演繹口述影像的排練工作。

 

夥拍專業界別合作  達致真正平等

協會至今成立八年,公眾及不同界別,甚至是視障人士都需要時間去認識和了解口述影像。她曾想與劇團合作,惟對方誤以為視障人士聽得到演員說對白便會明白劇目的內容。「但視障人士無法只從對白想像劇中所有角色的表情、舞台設計、演員服裝及場景的轉換等,他們又如何完全理解劇目的內容及劇情發展呢?」

 

推動口述影像服務過程不容易,協會舉辦過眾多口述影像活動,叫梁凱程最觸動的是2018年世界盃的十六強賽事。「那時我們與視障人士到酒吧觀賞英格蘭對哥倫比亞的十六強賽事,當時在場的視障人士及外籍人士均支持英格蘭,當英格蘭勝出比賽、獲得出綫資格,視障人士即場叫囂,外籍人士則雙手振臂高呼,一同為愛隊歡呼,這個場景讓我十分感動,證明視障人士可以真正融入社區。」

 

協會積極推動專業與專業合作,即口述影像服務與不同專業界別合作,例如與粵劇團隊合作,為粵劇演出提供口述影像服務;亦夥拍社創項目「滾動知識車」出版加入點字和口述影像的特製繪本。梁凱程強調,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及提供口述影像服務,期望社會各界之間互相認識及了解,「我們也會積極廣泛推廣及進行培訓,盼能吸納不同階層、年紀、學歷的人士成為培訓口述影像員,只要人們保持開放的態度、提升自己的觀察力及說話技巧。」

 

視障人士的眼雖未能看,但同樣有權利去參與林林總總的文娛及戶外活動。協助視障人士融入大同世界,達致「真正無障礙、平等、共融」正是梁凱程的目標及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