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期與信貸周期

Column
Image
今天人們習慣了說聯儲局加息減息,繼而影響貨幣供應及通脹等,去達至影響經濟活動的盛衰。其實大部分的用詞都是一些金融相關的因素,如「貨幣供應」、「利息」、「通脹」及「銀行信貸」等。但一般人很少留意,其實經濟因素及金融相關因素是兩組不同的數字及論述。

 

在經濟學的範疇中,我們比較關心本地生產總值的經濟周期,即每年在某一地方所能出產的產品及服務總產量。因為我們相信,當產量高的時候,就是經濟發展起來,全民就業,並通脹受控,這就是一個運行良好的經濟體系。雖然經濟必然有周期,但在經濟學家眼中,很少以利息、股價、信貸寬鬆或貨幣供應等金融因素去分析對經濟周期的影響。傳統智慧認為只要實體經濟做得好,那些金融相關指標只是其結果而言。但索羅斯在其著作《金融鍊金術》中,很早就提出金融因素,如股票市況、人類的貪婪與恐慌等,第一是可以反過來影響實體經濟,第二是可以加劇實體經濟的波動幅度。例如當經濟向下行時,很自然地公司盈利不彰,其股價亦應該下跌;但股市並不單是結果,反過來由於股市下滑,亦影響了商家的投資活動,令實體經濟表現更差,這就像「屋漏偏逢連夜雨」。

 

索羅斯近進一步指出,有時人們的心理或股票市場的大幅波動,或信貸突然加速或收緊,正正就是推動着實體經濟的盛衰。這種說法比較像心理學或市場學,而一點也不像經濟學科的理論那樣嚴謹,所以現代的財金官員,不能單靠刺激實體經濟活動,如製造就業、消費等,以達至全民就業、欣欣向榮、通脹受控等。此外,還需要有一些市場知識,理解投資氣氛及信貸循環,才能更好把握政策所能帶來的影響。

 

因此,政策需要有的,一是穩定性,二是可預期性及三是透明度,這都會影響金融市場的表現,繼而影響實體經濟。香港一直以來都做得不錯,因為人們知道港府的干預及主動出手的機會很低,失業時就去做小販,政府當看不見,讓市民慢慢自力更生;而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當中可預期性高,讓時間去再次推動實體經濟。但當政府更主動出手去刺激經濟,短綫必然帶來好處,但就改變了人們的預期;如果政策出台後又突然更改,上次有出手但今次卻甚麼都不做,這就帶來了不確定性,對股市與及實際經濟都不利。

 

2008年金融海嘯,中國的四萬億救經濟非常有效,現在大家都期望中央再出手。2003年,港府推出自由行,打破了積極不干預之舉,現在每次經濟不好,就大家都集中去討論政府可以做甚麼。

 

月有陰晴圓缺,經濟盛衰不能避免,貴乎不要多做多錯。


Image
Column

善用「緊急警示系統」 保障市民安全

Image
Column

過分思考 大腦的回憶漩渦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