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噪音打擾「原居民」 收聲‧當幫忙

People
Image

早前布氏鯨死亡事件引起各界關注,事實上,海洋生態一直備受保育人士重視。外國有研究發現工程船隻產生的海底噪音會影響鯨豚生態,令保育人士擔心未來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將破壞另一個海洋生境,鯨豚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炫樺現就海底噪音,對本港棲息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影響進行研究,希望通過數據代牠們發聲。據了解,港珠澳大橋及機場第三條跑道附近海域,原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但工程落成後白海豚卻幾近絕迹,他巧妙舉例,「如果你屋企附近不停打樁建樓,你住得不舒服,都會考慮搬遷。」要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他坦言,「當再見寧靜海,海豚便可能告別香港,下一代只能通過骸骨、相片或虛擬實境認識海豚。」


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最快2025年展開,當局的環評報告指人工島所在的中部水域並非海豚的重要生境,何炫樺指上址雖非白海豚主要棲息地,估計較受影響是棲息南丫島及長洲一帶的江豚族群,但他指海底下噪音傳得較遠,不能排 除上述海豚受不住噪音滋擾而遷徙。

 

如同看不見聽不到 引起不安

 

他解釋,白海豚及江豚都是本港水域的「原居民」,同採用聲納採測、覓食及交流,其中白海豚會發出高頻譜喀答聲(click)覓食,並通過低頻譜的口哨聲(whistle)與同伴溝通,至於江豚只發出高頻譜的喀答聲交流及覓食。然而,海事工程帶來頻繁船隻往來,船隻引擎所發出的低頻聲音正正影響江豚及白海豚與同伴溝通,他說,「情況就如你與朋友傾談,但路過車輛的噪音遮蓋了你們對話,影響不會致命,但想像漆黑中見不到亦聽不到同伴,會令你不安,當這情況持續數年,後果就難以估計。」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 種紅色名錄》,中華白海豚與江豚同屬「易危」品種,何炫樺由2016年起進行有關海底聲音對白海豚及江豚的影響,其中於20194月至20208月,獲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助,於沙洲、龍鼓洲、大澳、分流及索罟群島,白海豚及江豚出沒海域設海底錄音機收集海底聲音,現時正分析數據,希望較能全面找出工程船、快速船等船隻對海豚生態的影響。何炫樺不諱言,被列為「回歸吉祥物」 的白海豚過去一直是「星級研究對象」,相反全身灰色、沒有背鰭的江豚性格害羞,有如「隱士」,過去研究不多,但其實大家對白海豚的認識亦有限,「白海豚睡覺時有半邊腦仍清醒,令牠載浮載沉,維持呼吸。」

 

白海豚BB 提早戒奶3個月

 

近年何曾進行一項突破性研究,通過「穩定同位數」技術檢查白海豚牙齒,「白海豚牙齒如年輪般生長,可從中發現海豚年齡及何時戒奶。」他指,研究發現,在本港水域的白海豚BB較珠江河口水域的白海豚BB提早戒奶兩至三個月,「暫時原因不明,可惜我們聽不懂海豚說話。」 何亦發現,香港水域的白海豚,是全球吃下最多微塑膠的海豚,估計與珠江河口的微塑膠污染嚴重有關,反映白海豚面對不同威脅。

 

與海豚結緣,是何炫樺讀大學後的事。2010年,他入讀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主修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初時跟師兄師姐出海,拍攝及記錄白海豚行 為和生態,因為每條白海豚的背鰭都不一樣,可以進行個體識別,當時發現頻繁航道及船隻會影響白海豚,啟發研究聲納的興趣。」同一時期,重量級基建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動工,2018年落成,這十年間,據漁護署的《海豚監察 報告》,本港的白海豚數量由2008年的一百零八條,暴減至2018年的三十二條。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所在的大嶼山東北面水域,過去是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但2021年錄得白海豚 「零出沒」。機場三跑填海工程其後於20168月開展,而工地附近的沙洲、龍鼓洲,過去亦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現只剩下少數白海豚。持續十多年的工程重創白海豚棲息地,填海破壞海牀生態、工程船造成的海底噪音等令白海豚一去不返,現時白海豚僅餘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及南大嶼海岸公園兩個主要棲息地,「從人類角度看,你屋企附近不停打樁建樓,噪音及沙塵四面而來,而工程又持續長時間,你住得不舒服,都會搬遷; 海豚亦然,當生境及食物鏈驟變,牠們亦會遷徙。工程完結後,海豚會否回來,誰知道。」

 

歎人迹罕至地 才是生態樂土

 

大學時代,何炫樺曾到印尼偏遠小島考察巨蜥「科莫多龍」,感歎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是生態樂土,物種得以保存,相反香港是個人口高度密集城市,棲息本港水域的海豚將無可避免受人類活動影響,估計未來衝突有增無減,「當再見寧靜 海,海豚便可能告別香港,下一代只能通過骸骨、相片或虛擬實境認識海豚。」他希望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將影響減至最低,亦盼望在海豚消失前進行更多研究,找出未知的一面。


Image
People

放過別人 等於放過自己 善導會總幹事李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