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騷 被遺忘的歷史 獨家專訪箏樂家蘇振波

Learning Life
Image

現時欲欣賞中國傳統文藝表演可謂輕易之事,然而在上世紀6080年代,即使在香港,或許要到夜總會去,看一場「中國科騷」。這聽來有點匪夷所思,在夜總會這「紙醉金迷」的地方,怎會有如此文藝的節目演出?曾從事該行業的香港箏樂大師蘇振波,分享了當年的箇中點滴及趣聞,並道出科騷由來的獨特歷史背景。

夜總會給人的普遍印象或傾向負面,中國科騷表演當初為何會在這些地方出現?教人好奇亦滿腹疑問。原來「科騷」由英文「Floor Show」音譯而來,蘇振波於1965年經好朋友吳大江介紹入行,加入尖沙嘴金冠酒樓夜總會的中樂隊,作中國科騷演出,他在樂隊中負責彈奏古箏,其餘還有二胡、琵琶及揚琴等樂師,都是團體表演,並沒個人演出。音樂演奏是科騷的眾多演出節目中的其中一環,另外還有中國舞蹈如羽扇舞及絲帶舞,也會有雜耍如扯鈴、舞獅,以及唱戲如京劇、粵曲及功夫表演等,演出項目多寡,視乎夜總會的規模而定,節目也會混搭上場。他指當年的工作團隊,台前幕後合共約四十多人,算是當時中國科騷界人數最鼎盛的團隊之一。

 

在從事中國科騷八年多期間,蘇振波稱當時每晚一般有兩場演出,分別是晚上七時及九時,每場約四十五分鐘,「當時的中國科騷表演,一開場會有人敲鑼打鼓,然後起樂作開場曲,表演輪流上場。由於客人以歐美及日本客為主,每個表演出台前都會有主持人用英語及日語介紹,也有本地客,多數是帶着外國客人來的,除了聖誕及新年節日。」他指香港人看中國科騷,在聖誕及新年比較多,特別是聖誕節,男士多會穿西裝打領帶,部分小朋友更會戴上面具,扮鬼扮馬,夜總會內都會掛起聖誕裝飾,增添氣氛。他說聖誕節會增開中午十二時半的日場,本地人多愛這個時段來,「每當一個節目表演完畢,大家都會開心的大拍手掌,場內燈光優雅柔和,感覺很有氣氛,十分溫馨。」

 

中華文藝對外窗口

 

據蘇振波憶述,香港的中國科騷夜總會在上世紀6080年代非常流行,鼎盛時期約有十二家,集中在尖沙嘴、金鐘、銅鑼灣及北角等地的酒樓及酒店內,又以尖沙嘴最多。中國科騷在香港的興起,原來跟當時的中國政治環境及香港的特殊地位有關,「上世紀6070年代,中國經歷文化大革命,與外界斷絕接觸,外國人想了解中國文化藝術及風俗,只能去台灣或來香港。香港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社會相對自由開放,外國遊客到來也方便,香港因此逐漸成為亞洲區的熱門旅遊目的地。為迎合外國遊客需要,本地酒店及酒樓紛紛開設夜總會,推出中國科騷表演,成為當時極受歡迎的旅遊節目。」

 

據蘇振波推測,當年在香港從事中國科騷者,全盛時期約有六百多人,他是正職樂師,也有臨時替工樂師,而在他從事中國科騷的八年生涯中,見證了該行業最輝煌的時刻。後來隨着香港中樂團於1977年轉為職業化,專業樂師們紛紛被招走,加上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改革開放,中國科騷行業也慢慢沒落。對此,他認為行業隨着環境轉變及大勢所趨而消失,屬正常事,毋須感到悲傷,他能做的是將這段歷史盡能力記錄下來,並將它放在個人網站《蘇振波與香港箏樂網》(sochunbo.com)內。他認為中國科騷在香港的出現,對於當時的香港及推廣中國文化層面上,都具有一定的意義,表演既為遊客帶來娛樂及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同時也帶動了當時的香港旅遊業及經濟發展。

 

中日古箏劃時代表演

 

蘇振波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香港箏樂發展,更創建了「香港箏流派」。問他當年為何選擇學古箏?「當時在書店打工,某日聽到香港電台播放了一曲箏樂,即時打動了我。」他因此決心學習這門音樂,且由自學開始,慢慢成為後來香港著名的箏樂大師,他深信無論學習哪一門手藝,只要堅持都必能有所作為。

 

多年來,蘇振波教導了不少學生,桃李滿門,也曾跟不同的音樂團體及大學合作,舉辦及參與過無數演出。問他最深刻的一次?他說是1974年以蘇氏唱片公司名義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的《中日古箏—弦琴彈唱交流(首次)演奏會》,當時與日本箏樂家同台演出外,還有西洋樂器的伴奏,音樂會前也舉行記者會,這兩件事在當年的香港中樂界可說是極前衞,甚至是劃時代之舉。演出以外,他還分享了音樂會門票的演變,原來以前的音樂會都是由人手劃票,直至1987年起才轉用電腦售票,他當年因幾乎每年都有舉辦演出,也保留了每一年的音樂會門票,因此可說是親眼見證着這段歷史的發展和演變。


Image
Learning Life

小確佛 似佛非佛 風趣幽默插畫 與眾同樂

Image
Learning Life

設計平面花牌 認識非遺文化工藝

Image
Learning Life

舞動札幌 Yosakoi索朗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