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贏得錢財 只求書得精采 傳媒人「字」食其力

Learning Life
Image

資深傳媒人呂嘉俊從事紙媒飲食版十多年,眼見紙媒日漸失去地位,網媒壯大,不想過份單向發展,便毅然辭職,成立出版社「字字研究所」及書店。他認為,書本在現今世代仍然有生存空間,也有其價值及優點,更出版關於飲食的書籍。在創業路上他面對種種前所未有的困難,且出版社及書店的開支所收費不菲,他更需要另接工作令休息時間大減,卻未曾想過放棄,皆因他一直相信看書的人能有所得着,繼續經營下去。

現今社會科技愈漸發達,從前獲得資訊便要跑到圖書館及書店,現在只須在互聯網上按一下按鈕,便能接收全世界不同訊息。互聯網逐漸取替書本的角色,人對書本的需求也大大降低,「文字工作」是否正走向終結?多年的傳媒人呂嘉俊卻不認同。

對飲食不感興趣的食版編輯

呂嘉俊自小就喜歡文字及閱讀,2003年大學畢業後便明正言順地加入傳媒業。他指,自己喜歡寫文章,而紙媒可以讓自己練習文筆的地方便入行。工作兩年,他轉為飲食版編輯,他自言並非對飲食感興趣,只當是工作一種,不過他漸漸找到飲食的趣味。「飲食如同穿越時間,你不能接觸清朝的事物,但可以透過飲食接觸到,例如現代人們可以吃到慈禧太后最喜的食物『馬仔』。雖然,飲食經常被人輕看,但其實紀錄了由以前到現在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他已入行二十年。
不過,自互聯網普遍開始,已不少人形容紙媒為夕陽行業,他憶述,當初入行時已經說紙媒做不下去,但直到今時今日仍存在,認為「(紙媒)仍有生存空間」。他解釋,互聯網初初興起時,人們嚮往網上世界,喜歡在上網;現時卻因為現實世界充斥着互聯網而希望遠離。「現代人上班每天也需要上網,下工後便不想再接觸,想放鬆。」 他形容這如同一個循環,「我地永遠不知道二十年後會怎樣,書本價值有它的價值,或許一百年後可能好多人書。」
雖然網上世界包羅萬有,看似優點多多,但其實網媒及紙媒也各司其職。「即時性的新聞相當網媒較好,但如果深層次的文章則紙本較佳。」他分享,網上世界不適宜找尋深層次的文章及內容,資訊量廣泛令人們難以精準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他舉例指,「你能夠在網上找尋菠蘿包的資料,但大多數資料也是無用或不合適,相反買一本書節慳時間!儘管書本的市場並不大,但仍然存在。」
逆流開辦出版社
然而,紙也難敵大趨勢,網媒興起,紙本的重要性漸減,也驅使呂嘉俊的離心。他工作的飲食版逐漸改為網上化,雜誌「行將就木」,但他認為網上及紙本缺一不可,兩者的服務對方不同,「不想側重任何一面。」於是他毅然辭職,用自己唯一的「搵食」技能開辦出版社—字字研究所。問及名字的由來,他解釋:「 不希望名字太過傳統,便想到自己做記者出身,喜歡查證,這如同寫文也需要深入研究,便以『研究所』為名。」字字研究所第一本出版的書是《香港人食香港菜》,首次出書市場反應不錯,他便再接再厲,以平衡「持續性」及「大眾化」為目標,出版《365日日好湯》。
每一次出版新書籍,他也當作一個學習機會,了解市場需求,他亦指,香港人有個奇怪習慣,人人都只想買新書,出版社為了迎合市場口味也經常推出短時間能吸引到人的書本,「其實這如同惡性循環。」因此,他在設計《365日日好湯》時,便打算製作能夠長遠售賣的書籍,平衡了收益及持續性。該書以日曆為設計風格,每日也推薦一種適合該季節的湯,共內含三百六十五種湯,「即使每年煲三十款湯也可以用十年。」

身兼三職 每天只睡四、五小時

辦出版社已經夠「逆流」,但這位「大叔」更進一步開了自己的書店。須知現今世代書本的生存空間不多,也代表其「搵錢」能力不大。呂嘉俊坦言,當初開設出版社時,並沒有思考太多,只求回本打和,出版社能夠營運下來能可以;加上能夠依靠接Job,不時獲委托寫稿及參與影片製作,藉以維持生活。不過,開設書店後,一人身兼三職,既是出版社社長,也是書店老闆,更是自由工作者,這令他感到壓力,「我低估了,一開始滿腔熱誠地做,經營三個月後發現幾困難,如果只有書店及自由工作者工作,但書店、出版社及一份工作,真的好辛苦,同時處理三份工作,但有兩份也未能收支平行。」
行政問題是其中之一。「起初我心想出一本書並不困難,但發現發行、行政工作其實也很困難。」從前在大公司工作的他,出版新書時有資源在背後支撐,如會計部、市場部等,但當自己出版時只能「一腳踢」。面對三份工作,呂嘉俊分享自己並沒有休息時間,每星期工作七天,逢星期三、四、五及日看管書店,星期六、一及二做賺錢工作,「每天我只睡四至五小時。」這也令他陪伴家人的時間減少。儘管工作如此困身,他坦言未錯想過放棄,「我會想辦法解決。」
推動呂嘉俊一直營運的力量是他對「書」的信任。他形容,書店騙人的成份很低,出街吃飯可以用味精騙過你的味覺,書籍卻不能,沒有一本空白的書籍。而書本價值雖便宜,卻有些閱後卻能令人銘記於心,甚至影響一生,因此他相信「看書的人會有得着,他們會再來。」經營久了,他與客人成為朋友,「來書店的人有很多種,有廚師、作家、設計師,甚至大學教授也到訪購買飲食書籍。」書店成為一個平店,令他能接觸各界喜愛飲食的人。

寫文非只能在紙張上

呂嘉俊的一生也圍繞文字,他自言沒有文字,不能寫文的時候可能是他退休之時,甚至在腦海中寫文章,「我經常幻想,即使不幸入獄我也會不斷寫文章,只要給予我紙和筆,甚至沒有也可以!因為我可以在腦海中書寫,不會受外界的限制。」
呂嘉俊希望香港出版界能夠放眼世界,達至國際水平,「例如翻譯至英語,或令人感覺香港人出版的書很厲害。」但是,他坦言,這非一人能成事,有賴整個出版界的努力,更認為這非難事,「以香港人的工作效率和轉數,相信能很多便做得到。一個做得好便得影響另一個,慢慢一個一個傳開。」

Image
Learning Life

雙城人才交流 創建香港文化橋梁角色

Image
Learning Life

親子繪本工作坊 聽故事做手工

Image
Learning Life

喜迎2023 東瀛旅遊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