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妙人生 斜槓設計師余嫿

People
Image

海關關長何佩珊簡約優雅的旗袍禮服、人氣玄學家七仙羽的活潑旗袍,應屆港姐拜年穿的古典風旗袍⋯⋯這些風格多變的旗袍設計,全都出自著名設計師余嫿(Mary Yu)。說她是斜槓(Slash)設計師並不為過,她擁有自己的旗袍品牌,設計厲害到連續四年獲邀參展全球旗袍日,展品獲中國絲綢博物館永久收藏。有「制服天后」之稱的她,曾為本港數十個品牌設計制服,包括08北京奧運馬術比賽服裝,不少非服裝商品亦出自其手筆,最新作品是萬希泉的「桃花燕遇」陀飛輪腕表。

二十年的設計生涯,余嫿贏得五十多個設計藝術相關獎項,2011年更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她從不相信懷才不遇,「好的機會把握不到,往往是因為能力不足,才會錯失,有能力、準備足,總有一天會受賞識。」

余嫿之「嫿」(音惑),意為嫻靜美好,出自《紅樓夢》的姽嫿詞。如此考究的名字,原來只是母親的神來之筆。「媽媽生我的時候,尚未知道腹中塊肉性別,本來只取了男孩名字,到發現是女孩,剛好手邊在看《紅樓夢》,便以嫿為名,後來亦成為我的旗袍品牌名字『嫿 Mary Yu』。」

與藝術和文學結緣,亦始於余母。出生於雲南,一歲父母離異,由母親獨力撫養的余嫿,八歲隨母來港,物質條件談不上富足,但家庭教育絕不馬虎,美術天賦盡現,更是余母刻意培育的成果。

想當然 / 做設計師

余嫿兩、三歲時,母親外出工作,眼見她無所事事,便提供紙筆着她畫畫消磨時間,她畫着畫着,在雲南讀小學一年級時,一幅關於插花的畫作入選了日本奈良畫展,「媽媽的教育,一如對待古代的千金小姐,琴棋書畫、繡花、象棋、古箏、唐詩古文,統統都有。」她打趣說,兒時一度以為自己活在古代,沒想到這一切日後成了她的設計養分。

余嫿的七年中學生涯,美術科統統考第一,之後在理工大學修讀時裝設計,碩士也是讀設計。她自小立志從事藝術工作,長大了找工作,也沒有以追逐財富為首要目標,成為設計師似乎是理所當然。「沒有媽媽的支持,相信我也難以成為設計師、藝術家,媽媽一直鼓勵我按自己心意求理想,而非追逐金錢,但我仍要一邊養家、一邊追夢,確實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設計行業靠作品說服僱主及客人,余嫿累積經驗與作品的時間,比其他畢業生早。那些年,別人還在思考周末到哪裏玩,她已經開始兼職賺錢養家,「大學一年級第二個學期,我要搵錢交學費,膽粗粗應徵需要有一至兩年經驗的針織設計師,當然我甚麼都沒有。」

要夠膽 / 追求機會

余嫿記得當時的老闆跟她說:「『妹妹,你還在讀書,為甚麼來見工?』她接着打開文件夾,向我說『做這份工需要畫這些圖』,但我沒有被她嚇退,連忙推銷自己說我連續七年美術考第一,只要你肯教我,我就會學識。」這個老闆最後真的錄用了初出茅廬的余嫿。「老闆同我講,決定請我,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是好耐都無見過年輕人如此主動。」余嫿從這份工作開始累積工作經驗,大學年代,高峰期試過一邊上學一邊打三份工,周末還要北上兼職。

「有次我從廣州做完兼職,搭大巴返香港,遇上塞車,原本三個鐘的車程,變成四個鐘,錯過食飯時間,餓到頭暈眼花,望住窗外的月光,覺得自己好可憐。剛好隔離有乘客食餅乾,雖然冒昧,也忍不住問對方討餅乾充飢。」

有了大學時期累積的客源,加上抱持「餓不死就OK」的心態,她一畢業就創業,探索自己的設計風格及喜好,涉獵的設計類型,遠比打工一族豐富,牛仔設計、婚紗設計、男裝、女裝、童裝、手袋、針織及毛衣,亦一一嘗試。創業不久,余嫿從眾多競爭者中,先後勝出榮華月餅制服設計比賽,及08年奧運馬術服裝設計比賽,令她知名度大增。後來她續設計多個品牌的制服,客戶包括池記雲吞麵、吉野家、香港木球港隊、香港龍舟總會、香港傑出青年協會、香港華潤集團、榮華餅家、屈臣氏蒸餾水、香港眼科六十周年等等。雖然從無賣廣告,但余嫿的制服設計生意仍客似雲來。「從事制服設計之後,希望能夠為制服賦予新的定義,制服其實不是廉價服裝,是Group Fashion,是可以精緻並且體現企業精神的服飾。」余嫿的制服設計不僅講究功能,她還有一個願望,「希望穿制服的人不要覺得只是穿着工衣,能夠Proud of穿着制服。」正如海關關長的官式禮服,余嫿同樣貫徹制服設計理念,融入女性、旗袍、紀律的概念,達到端莊優雅。

說她是斜槓設計師,因為余嫿涉足的設計不止服裝,手表、珠寶甚至產品包裝都有涉獵。她曾獲邀擔任國酒茅台集團出品「6度茅台香型有氣果酒」的藝術總監及設計師,因應年輕市場設計品牌、標誌、包裝。該項目更獲得中國2016 INNOBRAND品牌創新大賽海外賽區亞軍。

去年,她繼2015年後再度與著名手表品牌萬希泉合作,聯同Yuan Jewelry推出「桃花燕遇」陀飛輪腕表,設計以《山海經》中、燕子桃花的故事為靈感,象徵燕子到來,春天桃花盛開,疫情盡快過去。

以旗袍 / 傳承中華文化

「美感是共通的,在我而言,不僅僅是設計師,也是一個藝術家,跨界設計只是體裁不同,解讀美的語言還是一樣。」這就是余嫿相信沒有懷才不遇的理由,「好的機會把握不到,往往是因為能力不足,才會錯失,有能力、準備足,總有一天會受賞識。」對於鍾情旗袍設計,余嫿說是奇妙的偶然。「曾經有兩個團體邀請我設計旗袍,一個是柴灣青年廣場,當時贊助三位少女,穿旗袍跳Hip hop。另一個是『愛在黑暗中找美』,贊助六位失明母親在母親節穿着旗袍。」余嫿說,那位失明女士穿上其人生第一件旗袍時的笑容,為她帶來莫大的感動。後來獲裕華國貨邀請,余嫿開始思考跳出舒適圈,從按客戶需求設定,到建立自己品牌,以旗袍為媒介傳承中華文化,「品牌設計講求融合與突破,結合中國文學色彩,亦有原創手繪印花、有Lace,甚至牛仔布。」

談到旗袍,只想起花樣年華的張曼玉,現實中沒有太多機會穿着。余嫿卻說,華人女子可以在不同階段穿三次旗袍,呈現女性美,「十八廿二,能夠穿出青澀與青春;三、四十歲,旗袍能夠彰顯女人味、優雅氣質;五、六十歲的熟齡女子,呈現雍容華貴、典雅的成熟美。」對於旗袍,余嫿說:「目標不只追求優雅,希望未來能夠將旗袍年輕化、常服化。」

疫境造就進修增值

新冠肺炎疫潮持續超過兩年,從飛往各地參展到留在香港。余嫿說,疫境之下,比賽、展覽仍不絕,但零售生意一落千丈,目前將重點放在online marketing(線上推廣)。面對如斯不景市道,余嫿分享的抗疫妙招就是—進修增值。

因為疫情,余嫿一次過滿足九個願望,完成過去因工作繁忙而被擱置的興趣班、各種新知識的研習,包括翡翠鑑證、瓷畫、烹飪、動漫figures、相片影像設計編輯軟件,亦為照顧長期病患的母親修讀護理課程。為了提升旗袍的獨特性與設計,余嫿的進修規劃更涵蓋繡花,務求將繡花美學運用在旗袍之中,還有向大師學習花紐製作。


Image
People

火博士駁火 陳鈞傑:最緊要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