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科技成功應用於各行各業,而當中應用於金融的層面愈來愈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金管局的大力推動下,衍生了不少金融科技產品, 例如轉數快(FPS), 確實解決不少市民轉帳問題。
然而,對中小企而言,在一般交易中仍然會經常收到實體支票,要存入支票實在需要人手和時間;加上近年銀行分行數目逐漸減少,要處理難免是一個煩惱的問題。
有見及此,早前滙豐銀行及恒生銀行均宣布推出「手機入票服務」,客戶只需要使用手機網上理財應用程式,拍攝支票正背面,確認資料及上載,便可以入票,毋須親身到銀行處理,既可節省時間,在當今嚴峻的疫情更可以減少社交接觸。
由於服務剛剛推出,在應用上難免有些限制,例如滙豐「手機入票服務」只適用於存入滙豐銀行和旗下恒生銀行的港幣支票,商業理財戶口每個營業日最多可存入二十張支票,每張支票金額上限是港幣十萬元 ,每日最多可存入金額是五十萬元;而個人理財戶口每個營業日最多可存入五張支票,每張支票金額上限是兩萬元,每日可存入金額最高亦是兩萬元。筆者認為待服務普及後,便有更多銀行推出相關服務。
打破綫上綫下限制
事實上「手機入票服務」不僅環保,同時亦是銀行服務數碼化又一里程碑。 對客戶而言,身處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夠存入支票,因而提升營運能力;對銀行而言,長遠增加客戶使用手機網上理財應用程式,進一步將綫下客戶變成綫上客戶,從而減低營運成本。
總括而言,面對尚未退卻的疫情,「手機入票服務」 確實能夠解決多年來既費時又不能避免的銀行服務,是次嶄新服務若能普及,定必能夠加速現有一些實體銀行服務數碼化,從而推動本地金融科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