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富增值 - 因子投資 主動型基金及指數基金

Column
Image
畢菲特經常叫人投資指數基金。在今日的美國,根據Morningstar 的數據顯示,被動型指數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跟主動型的基金不相伯仲; 但在1998 年,主動型與被動型的規模是九比一。

過去十多二十年,大量研究指出,超過一半以上的基金經理並不能跑贏大市。不但如此,主動型基金的管理費一般高出百分之一──如果以香港強積金一般由二十五歲供到六十五歲退休,當中四十年的百分之一的分別,可以等於最終價值相差三分一。投資在主動型基金最終取回一千萬,投資在指數基金就可以有一千五百萬,其差異足以大大地影響退休後的生活質素。另外有學術研究顯示,決定回報率的關鍵當中,資產配置比選擇個股更加重要,即投資組合裏有多少是債券,多少是股票,又或者股票基金中是買哪些地方的股票等。

筆者參考了其中一家強積金公司同在2000 年成立的個別基金,亞太股票基金由成立至今上升大約兩倍,北美的是一點五倍,香港是一倍左右,而日本是百分百之五十,而最好的債券基金就有百分之六十,有些債券基金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所以,資產配置已決定了長遠表現,無論基金經理的揀股如何出色,都難以追回當中的差異。

如果資產配置已決定了大局,高昂的管理費亦會大幅度蠶食當中的利潤,所以筆者給一般長綫投資者的建議是:應該多花時間去思考資產配置,而不是去尋找最佳的股票,並把錢放在被動式的指數基金。

然而,投資指數基金的最大困難是過整個程都非常沉悶,亦要很長的時間才看到當中的分別,所以不少人仍喜愛一些主動型的基金。主動型的投資基金經理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任由錢往指數基金走,他們發明了一些比較透明的投資方法,叫做因子投資。因子(Factor)是指一些經得起考驗的因素,例如高息因子(Dividend yield factor)的表現比起大市一般優勝,又或者市值小的公司這因子(Size factor) 表現一般比大公司好。所以,基本的方法是先跟隨指數去買進各成份股票。如果發現當中有些成份股的派息增加,他們會增持這些股份至比正常比重高,減持一些派息低的成份股。基金經理只會微調當中的比例,而不會買賣成份股以外的股票;買賣的決定是透過預設的公式去決定時機及多寡,而不是取決於基金經理的主觀願望。這種透明度令到這些基金仍然被稱為是一種被動式的投資方式,稱為因子指數基金(Factorbased ETFs)。

如果這些因子是經得起時間考驗,這種基金的表現就會比其相關指數稍優一點,但又不至於偏離指數,亦不取決於基金經理的主觀願望,當中收費亦可以便宜一點。可想而知,這些基金愈來愈受到投資者青睞。但,要跑贏大市,真的是世上的難事。

Image
Column

職場升呢 - 手機入票 成金融科技又一里程碑

Image
Column

個性全面睇 - 如果‧沒有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