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本月開幕 香港故事預展直擊

Learning Life
Image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現當代視覺文化 博物館M+ 已於11 月12 日正式啟幕, 早前舉行傳媒預覽,率先揭開設於地下 大堂展廳的《香港:此地彼方》展覽面 紗,叫人沉浸在跨越逾半世紀的本地視 覺文化,從另一個面向 審視香港故事。

反映城市活力

香港是一座孕育豐富創意的城市,亦是社會和文 化轉型之地,多年來匯聚許多具開拓精神的藝術家、建 築師、設計師和電影製作人。《香港:此地彼方》銳意 展示這個城市自1960 年代起的視覺文化,從藝術到建 築,由設計至電影,讓觀者探索勾勒充滿香港特質的視 覺文化元素,追溯香港從戰後到今天的變革歷程。

「《香港:此地彼方》以至整個空間布局,自兩、 三年前開始策劃。」M+ 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說, 展覽分為「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彼方」 四個章節,通過互相交錯的多重視角,包括個人以至集 體角度,展現香港視覺文化,反映這座城市的活力。 「『此地』通過藝術家個人視野,讓人認識上世紀六十 年代起本地藝術發展。」餘下三個章節,則藉着平面設計、 建築歷史、流動影像等等,表達香港獨特視覺文化面貌。

展覽以已成一代港人集體回憶的曾灶財(九龍皇帝)作 品開始。「策劃之初,第一件作品已想到是『九龍皇帝』。」 彭綺雲笑言他的創作非傳統,引起爭議,他是否一個書法家、 水墨藝術家,至今仍受人討論,「但從視覺文化角度去看, 他已進入流行文化領域,也有許多人以他的文字加以創作。 我們想以這個非傳統方法開展。」曾灶財過去常於郵箱、燈 柱、大門等即席揮毫,搖筆書寫,是次展出的《門》和《九 龍地圖》,就分別是木門上和九龍地圖上的塗鴉,「曾灶財 也獲邀上門寫字,他沒甚要求,替他買墨、買飯盒,便能交 個朋友。」

《香港:此地彼方》也有裝置作品,黃國才作品《漂流 家室》甚搶眼,這是一艘形貌像一間小屋的船,內裏放着望 遠鏡還有紅酒,他甚至曾駛船出海!作品旁邊牆壁上,就有 記錄出海片段的影像投影,「他以作品探討居住空間問題, 看看家室到底可以有多小!」本地高昂樓價叫人吃不消,土 地問題,海上解決?這件作品概念叫人苦笑不禁。

沉浸於料幻世界

除了藝術作品,《香港:此地彼方》還展示平面設計作 品,「平面設計是構成本地視覺文化的重要部分。」樂迷一 定對上世紀八十年代黑膠唱片封套及內頁設計的展區,樂而 忘返,羅列張國榮、林子祥、羅文、達明一派等唱片,哪一 張大家曾經 / 正在擁有?

是次展覽也有全新的委約作品,張智強的《變形蝸居》, 有着與別不同的家居布局,看似空曠,其實機關重重,而其 概念跟黃國才的《漂流家室》互相呼應,可見不乏本地創作 人以居住問題借題發揮。《變形蝸居》銀色牆壁可以推來推 去,把廚房、洗衣機、浴缸等等,層層疊般悉數收納起來! 《變形蝸居》其實是以張智強的居所為寫照,是次創作猶如 他的家居實驗,而家具可以收納起來,意思是每次只做一件 事,「居住空間不一定就要大,但要用得聰明。」

江康泉(江記)的《海巿鏡花》是另一委約作品,以一 個多重鏡面裝置,折射出宛如萬花筒的動畫影像,身在其中, 有無窮無盡、眼花繚亂、目不暇給之感,甚有沉浸於科幻世 界的味道,「也反映人與人、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帶到國際平台

於《香港:此地彼方》走了一圈,特別是館藏作品,未 免予人眼熟之感,藝術愛好者或已在不同地方見過,或許不 算驚喜。「作為新博物館,要從基礎做起。沒有過去,沒有 今天。」彭綺雲覺得,即使展示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舊作,但 以當代角度策劃、選材,仍能適時跟當代對話。然而,她強 調M+ 不是一所歷史博物館,「我們把香港故事的框架放寬, 延伸到視覺文化。」他們便把重要的、獨特的、具代表性的 作品,放到展廳中,以視覺文化表現香港歷史。

香港的博物館、美術館愈來愈多,香港藝術館2019 年 底翻新後重開,展覽頻仍,大館當代美術館自2018 年開館 以來,同樣專注於視覺藝術,不乏引起話題的重磅展覽,彭 綺雲坦言藏品難免有所重疊,彼此之間也有作出協調,並以 不同角度說故事。「M+ 其中一個使命,是把香港視覺文化, 帶到國際平台,讓更多海外觀眾接觸得到。」

《香港:此地彼方》將開放至2022 年11 月27 日(六), 並有多個展覽同時舉行,來自M+ 藏品系列的作品及委約作 品,將在三十三個展廳和其他展覽空間展出。香港故事說不 完,且看日後還有多少以香港為題旨的展覽,又以怎麼樣的 角度重新演繹!

網頁:www.mplus.org.hk


Image
Learning Life

硬幣師匠心獨運 打造「 二次生命」

Image
Learning Life

學做木製動物燈 體驗當木匠滋味

Image
Learning Life

塔斯曼尼亞 野外型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