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低估疫苗猶豫 陳基湘籲軟手段谷針

People
Image

「十個醫學生,都未必有一個愛做研究。」香港 中文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接續 說,「做研究要有很大的夢想支持。」陳基湘 甫畢業便一頭栽進相對偏門的病毒學,豈料 本港接連遇上疫症,壯大病毒學發展,冷門 科終受注視。陳基湘與團隊的研究不限於實 驗室,他們追蹤民意發現港人拒接種疫苗 原因撇除居首的「怕死」,第二位是不信 政府建議,他不諱言「對政府無信心是我 們須面對的問題」,又認為政府低估港人 的疫苗猶豫,籲當局放軟語調,勿強調不 打針的限制,「起碼反過來說,針後將有某 些保障與權利。」

步入初夏時,病毒學專家陳基湘教授與團隊,連續 兩周發布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研究報告。前一份研究推算 出全港有兩萬名隱形患者,在第二個發布會的同日下午, 陳基湘終能擠出空檔受訪。針對疫苗接種率偏低的現象, 中大團隊向受訪者了解不打針的原因,排首位是深信疫 苗或致命,第二位是對政府建議缺乏信心,陳基湘指全 球均有不同的疫苗猶豫,「在香港,(猶豫原因)似乎 與對政府的信心掛鈎。」

市民不打針怕疫苗致命

但原來在一年前的同類調查,港人對政府的信心尚未丟失。中大於去年暑假訪問逾千人,最多受訪者認為, 政府提供的疫苗建議最具影響力,是醫生的五倍。但最 新研究中,醫生的建議影響力已反超前政府,陳基湘總 結:「市民現已對政府失去信心。」失信非朝夕而就, 多宗針後嚴重副作用個案令市民卻步,陳基湘認為大眾 擔憂乃人之常情,但政府公布資訊的方式有待改善,「市 民會知悉有人死亡,死前數日曾打疫苗,但公布之時未 證實與疫苗的關連。」開打疫苗後逾月,才有專家披露 未曾接種疫苗人群,每日死亡及急性中風等數據,陳基 湘批評是太遲,「數據是否可事先準備?談死亡個案時 應同步公布。」他指政府之前只關注如何營運疫苗接種 中心,「似乎覺得難題就是流程。」

當局公布資訊方式待改善

最近政府改變策略,只公布與疫苗有潛在關聯的死亡 個案,上月起亦只定期於網站更新疫苗安全監察報告,陳基 湘認同策略方向,無奈時機欠妥當:「現在不公布或引起更 多誤會:『是否想掩蓋某些事?』」每問及陳基湘對社會現 象的看法,他總愛先引用研究結果,不揣測、不多加個人意 見,用數據拆解民意。但被問到政府是否低估疫苗猶豫,他 讓感覺說話:「我覺得是 ⋯⋯ 我覺得是。」 事實上,從禽流感到豬流感疫苗,社會對打針 都缺乏興趣,對新冠疫苗的態度亦未見例外。

要走出困局,陳基湘認為應放軟語調,高 壓「谷針」或引來反效果,政府應避免強調不 打針的限制:「起碼掉轉說,打針後有某些保 障。」他續說,太極端的誘因亦不宜大力宣揚, 「若每人打針後都有層樓,或有人冒險打針,出 事時由誰負責?」訪談期間不難察覺,陳基湘發表個人想法總帶點慢條斯理,他透露自己習慣靜靜地反 覆閱讀資料,自覺不適合做外科,「做手術要快速解決 問題,我怕會出錯。」故他很早已決定要選擇較冷門的 病毒學研究,而他的專長更是「冷門中的冷門」,鑽研 病毒誘發癌症的機理。

母患癌離世 觸發研究病毒

「做研究要有很大的夢想支持。」陳基湘的大夢想,源於母親因感染EB 病 毒誘發鼻咽癌而離世,那是他十歲之前的事,「像一個情意結想研究病毒,看清 楚它們到底是甚麼。」他自港大畢業,之後爭取到在英國倫敦大學讀碩士的機會, 跟從一位教授研究子宮頸癌——同樣是病毒引起的癌症,自此踏上研究之路。

陳基湘返港後繼續專科訓練,1996 年加入中大微生物學系,不久即遇上 H5N1 禽流感,是香港近數十年來首次傳染病爆發威脅,亦是陳最深刻的一場疫 症。他形容當年的自己雄心壯志:「遇上大疫症,自己似乎選了一科很重要的科目, 但始料不及往後一次又一次疫症。」有危即有機,陳基湘指,禽流感一役壯大了 本港傳染病發展,終令傳染病在港獨立成專科。2003 年沙士,陳基湘需與同事走 進多人不適的威爾斯親王醫院8A 病房,採樣及追蹤爆發軌迹,之後才查出是沙士 病毒作祟。病毒傳染力強,但負責採樣的陳基湘與同事兩人均無感染,陳道來當 年的烏龍事:「抽取過多人鼻咽樣本仍無確診,醫管局就追問我們,到底當初是 如何採樣,才得以不受感染?」他笑言,「不是我們厲害,後來弄清楚,感染沙 士初期病毒量不高,發病後一至兩周才急增。」很多謎團及謠言,都可走進化驗 室逐一拆解。


Image
People

「Rice Robotics」 創辦人李國康 打造Wall-E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