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懷舊文具店 鍾燕齊助舊物承傳

Learning Life
Image

有些事物總是悄然老去、消失,舊物保留着那個年代的歷史文化,需要一個懂得欣賞 的人將之保留。收藏家鍾燕齊由收藏鐘表,轉而收藏玩具、文具、教科書。蒐集舊物多年, 他不但開設個人博物館,更建立「銀の文房具」,並將它建構成舊式文具店,展示其藏品 與大眾分享,亦透過設立文具銀行,接收有心人捐贈的物資,讓香港及世界各地有需要的 人受惠。

訪問當天,鍾燕齊正在整理捐贈物資,跟記者打過招呼後, 便坐下來將他的故事娓娓道來。修讀商業設計學的他,在學期間 已開始收藏舊物,「其實沒有特別原因,純粹覺得舊物很有美 感。」他首先收藏的是鐘表,「我在鴨寮街買別人扔在地攤的古 董表,當年的鐘表很便宜。」

1985 年末,他就讀的設計學校安排學生到日本一所私立設計 學校見學,參與介紹即將來臨及未來世代的設計品的筑波博覽會; 他在自由行動的時段,選擇到裏原宿。「當年的裏原宿仍是一片荒 廢農田,卻在荒原之中有一個比較光亮的空間——玩具博物館。」

古董表打開收藏之門

鍾燕齊在博物館內看到許多自己小時候渴望擁有,甚至未曾 見過的玩具。「當時我恍如進入時空門,完全忘卻了時間,直到 一名小朋友拍打櫥窗,興奮地向父親指着一件玩具,我才回過神 來,亦讓我覺得整件事很有趣。」他開始思考,為何從未接觸過 那些舊玩具的小朋友,會表現得如此雀躍呢?「這個問題一直縈 繞在我的腦海,伴隨我餘下的旅程。」

他帶着這樣的感受及體驗回港,再比較自己收藏的鐘表及在 日本看到的玩具,「前者有階級之分,後者則不分年齡及階層。」 於是他把收藏了一年的鐘表賣出,拿着六千港元買玩具,尋找玩 具的過程意外地讓他接觸到不同的舊物。

當年沒有玩具專門店,鍾燕齊在紙紮鋪、士多、書局、文具 店等購買玩具,他常常流連這些店鋪,漸漸對紙製品、教科書、 漫畫和連環圖、文具等感興趣,更擴闊了他收藏舊物的範疇。

租空間擺放藏品配合餐廳持續發展

為擺放三十年來蒐集得來的部分文具藏品,鍾燕齊曾自資開設個人博 物館,最初他也沒想過對外開放,但自從歌手陳奕迅在其博物館拍攝唱片 封套後,令博物館聲名大噪,不少學校、社福機構、志願團體,甚至護老 院爭相到訪,預約參觀更要輪候六個月。「我才發現原來學校及不同群體 對文具教育的需求很大,惟香港沒有人擔起推廣之職,博物館便成為了教 育傳承的途徑。」

打理博物館期間,他從未想過會佔用這麼多私人時間,令他忙得不得 不辭掉正職。後來,他將空間遷至新蒲崗,卻要面對業主加租,每月須額 外支付十五萬元作營運資金,「雖然我還可以應付,但我也想是否還要這 樣經營下去呢?」

鍾燕齊嘗試改變方式,尋找空間既可展示個人收藏品及接收捐贈物 品,同時可發展餐飲生意,令展示空間得以持續發展。「能夠提供開放式 展示空間的商場不多,我整整花了一年尋覓合適地方,在機緣巧合下,最 終選擇了旺角上海街618 三樓,這個地方令我有機會接觸以往不曾遇到 的群眾。」

考究舊物歷史輯錄《物語》系列

鍾燕齊將個人收藏物品及背後的故事輯錄成書,先後 重建了「銀の照相院」及「銀の文房具」兩個空間。「我 在這兩個空間分別書寫《物語:相片考-- 影樓篇(一)》 及《文具物語——寫於時空書桌的歷史》兩本書,將部分 已失傳良久的舊物記錄下來。」

通過撰寫《物語》系列及重建空間,他希望更多人深 入認識影樓及文具與當代的歷史文化。早在兩年前,他已 有計畫推出《教科書物語》,輯錄宋代、日治時期、殖民 地時期,以及對比台、日、美三地同年教育,探討未來需 要怎樣的教育,「惟籌備書本需時較長,出版社建議我嘗試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表達,並以網上形式記錄,這將會是 我今年其中一個計畫。」

他建構空間不但向公眾展示舊物品,亦為本地收藏者 或香港文具設計師提供分享收藏品的機會,更有不少文具 品牌找他合作。「這個空間本是『無為而為』,隨着它遇 到甚麼人和事,只要是合適的都可以在這裏發生。」除了 展示舊物及收藏品外,鍾燕齊亦設置文具銀行,讓有心人 把物資捐贈給有需要的人。

文具銀行在新蒲崗舊址曾接到一批裝滿八個卡板的 二千部筆記型電腦,但當時全大廈水浸、升降機又壞了, 鍾燕齊無法獨自一人處理這麼多而又重的物資,「於是我 在專頁開帖,希望有義工幫忙。」怎料來了三名女士,其 中一名更是特意告假的診所護士,「我 們慢慢從地上搬運物資到一樓存 放。」

文具銀行轉贈物品冀推廣教育傳承

「銀の文房具」由2016 年開辦至今,過程雖令他感到無比辛苦, 但這是他喜歡做的事,加上每次把物資捐贈出去令更多人受惠,都加強 了他做這些事的決心。「這個空間猶如物資中轉站,我們將收集得來的 物資,與學校、低收入家庭及基層,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分享。」他自覺 付出不多,全賴有心人願意伸出援手,讓物資發揮其價值,亦避免有用 的物資送到堆填區,造成浪費。

本以為鍾燕齊對舊物有獨特感覺才會堅持多年收藏,豈料他卻說對 這些物品無感。「我與那些物品沒有聯繫,甚至從未見過,又怎樣談得 上喜歡呢?」但他在收藏的過程中,了解到每件物品背後的地域文化、 科技、工業、人文歷史等,甚至是個人故事。「有女士捐贈一套透明花 系列的書籤,原來當年她每天用兩元零用錢及百多元的積蓄買回來,最 後更被媽媽發現及責罵。」透過建構這樣的平台,最大的得着是與分享 者建立互信,並將別人轉贈的收藏品轉交其他收藏家,好好保存。

教育傳承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近年全球 積極探討創意教育,早在十年前他便有相關構 思,「我想在香港建立啟思館,通過展覽以潛 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公眾,培養他們對流行文化 及創意產生興趣。」


Image
Learning Life

高學歷《東張》主持黃穎君 自製益智教材

Image
Learning Life

百年酒店華麗重開 馬德里傳奇

Image
Learning Life

法國五月藝術出走 文化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