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戰爭非勝不可 張炳良籲港轉守為攻

People
Image

抗疫這一年,香港由疫情受控到落後於形 勢,教大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張炳良一 直從旁觀察,深感政治危機未處理,政府控 疫工作注定舉步維艱。三年前從局長之位退 下來,張炳良重投學術研究世界,換個位置 繼續出謀獻策。回望全面封關、全民檢測等 爭議,他慨歎執政者錯失危機論述的時機, 結果令市民以焦慮抗疫,民怨四起。新一年 迎來疫苗的曙光,但疫情陰霾未散,張炳良 直言,經濟民生問題總需要解決,財政赤字 下港府難再大灑金錢派錢「救市」,要力挽 狂瀾需改以戰略思維控疫,「到達抗疫臨界 點,香港須思考如何轉守為攻。」

除夕夜戴上口罩迎接 新年,相信是港人前所未有 的新體會。不知不覺間抗疫 融入生活,口罩成為日常必 需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 危機處理政策,亦是張炳良 過去一年持續研究的課題, 不斷撰文分析。

2017 年離開運輸及房屋局,卸下 局長官職,學者出身的張炳良,理所當 然地重返校園,重投公共行政學研究的 懷抱。官場上雖與醫療政策扯不上關 係,但他早年已涉獵控疫政策範疇,03 年更有份撰文出書,探討沙士衝擊下暴 露出政府缺乏處理危機的意識。面對去 年同樣由冠狀病毒引爆的疫情,早期他 已將兩者的危機處理政策作比較,「我 們有吸取沙士的教訓,你會見到香港從 來無低估這病毒,一開始已處於高度緊 張的狀態。」

裂痕阻信任

正生書院起初專收吸毒及有案底 的青年,初來報到的學生,總有一身 「江湖」味。近年轉變明顯, 目前 三十六個學生,只有三分一因法庭判決 而來,更多學生是經學校、社工或家長 轉介,問題有打機、賭博成癮,以及情 緒問題,「我們有位女學生只是十二 歲,就已經有兩年幾無出過街,又不肯 與人溝通,也有學生不過小六畢業就打 媽媽,家長很無助,於是帶了他過來。」

學生性質的轉變連外人也看得到, 曾有家長笑着跟陳兆焯說:「你的學生 外表比其他學校更純品。」他卻認為新 一批學生更棘手,更需要耐性教導, 「以前就算做黑社會,都有基本的責任 感,大佬吩咐你斬人,你都知道要準時 到,現在的學生即使答應會做,也很容 易放棄;以前的學生加入黑社會,都是 為了跟大佬,只要我幫他轉另一個大 佬,以後跟耶穌就可以,現在的學生告 訴我,他甚麼人也不想跟。」

社會富庶更多隱青家長有責

回望疫症一年,張炳良不諱言, 今次面對的病疫持久戰,在沙士時期毋 須面對,「沙士疫情維持了幾個月,之 後就雨過天青。」當年沙士在港爆疫, 未有出現嚴重的社區擴散,全因病人有 感染病徵,相對容易找出感染者,惟不 少新冠肺炎患者屬無病徵感染,連帶出 現假陰性的檢測結果,均是以往未曾遇 過,猶幸港人防疫意識高,疫情初期普 遍已戴上口罩。

2019 年底張炳良受訪時曾指,香 港面對1967 年以來最嚴重的管治危 機。埋藏在此危機中的深層次社會問 題,在疫情初期亦有所激化。當時社會 矛頭指向病毒源於內地,要求「全面封 關」的訴求此起彼落,促使醫護罷工, 以至檢疫診所、隔離中心的選址問題, 民間爭議聲不斷,「19 年社會運動後, 社會撕裂太厲害。不可能一廂情願,以 為幾個月內可以解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問題。」


草草難了事

在張炳良眼中,控疫與政治難以 分開,「如果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高, 政府推行抗疫政策會較易。」自願全民 檢測只有四分一人口參與,正反映不少 市民對政府的施政缺乏信心。但他深 明,即使政府快速處理疫情,亦無助於 提升民望,故認為當局須加強抗疫危機 論述,解釋政策推行的因由,而非純粹 作出資訊發放,「要告訴市民,我們現 在處於甚麼境界,我們正面對甚麼問 題,等大家in the picture(掌握來龍去 脈)。」

去年2 月在全面封關爭議聲下, 特首林鄭月娥拋下一句回應:「封關的 說法已經無甚意思」,惟未有向市民解 說政府的政策顧慮,張炳良認為政府並 未把握時機進行危機論述,令封關之說 走向政治化,「政府的顧慮我都明白, 封關並非『是與否』般簡單,亦非單純 政治問題,所以更要解釋為何我們做不 到百分百封關,正如機組人員、船員等 需要豁免一樣。」

離地救火

「解釋完我估計市民不會接受, 但會較順氣,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把公 道的尺。」張炳良相信,反對者縱然口 裏說不,但不等於他們不承認某些問 題,「他們只是基於政治立場去反對 你,所以我覺得施政者有需要解說多 些。」

政府信任度的問題之外,荒謬施 政亦激起民怨。第三波疫情嚴峻,政府 推出食肆全日禁堂食令,被全城炮轟政 策擾民後,措施推行一日即跪低,勞工 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亦承認,推出該政 策前想不到對戶外工作者的影響,言論 被外界批評「離地」。曾是「局內人」 的張炳良嘗試護航,「決策者是有盲點 的,這些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有公共 行政系統都很難保證不會發生。」

疫情持續不斷,政府長期處於危 機狀態,張炳良形容「拉到好盡」,各 部門每日追趕時間「救火」,「當沒有 時間去參詳,危機又拖長,出現『蝦碌』 的機會自然大。」回想起任職局長之 時,任內推行無障礙交通政策,他亦曾 體會過決策盲點的形成。當時他意識到 年輕公務員難以體察長者的實際需要, 雖然認知不足在公共行政上是常見的, 但也不是藉口,「公務員、決策者有需 要走出辦公室,多些從一般民眾的角度 及焦慮去想問題。」

讓被動成為過去式

縱然疫苗抵港後迎來控疫曙光, 但經濟民生問題愈趨嚴重,張炳良直 言,財政赤字下港府難再大灑金錢注資 抗疫基金,以及推行全民派錢等紓困政 策,須想出新戰略,「我們已負擔不到 再無止境地拖下去。現時到達抗疫臨界 點,香港須思考如何轉守為攻。如果我 們再無攻勢,會變成病毒為主動、我們 是被動,當它爆發我們才回應,拖拖拉 拉下只會不利抗疫,加劇抗疫疲勞。」 抗疫之戰下港府能否力挽狂瀾,取回市 民心中的抗疫分數,張炳良深信,仍取 決於政府會否改變抗疫戰略思維,尋求 控疫新突破。


Image
People

無國界「醫」人 唐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