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試錯實驗室 伴年輕人尋職志

Feature
Image

「讀好書,搵好工,升職加薪」彷彿是成功的必然路徑;有些人走在與主流不一樣的方向,他們或許不是世界定義為成功的一群,卻實在地過着自己想要的人生。Trial and Error Lab共同創辦人王育娟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中文系畢業,卻沒有執起教鞭,反而成立一個讓年輕人發展新可能的實驗空間,見證和陪伴他們成長,嘗試直至找到出路。

一晃眼Trial and Error Lab 即將踏入第五年,阿娟回想當初與拍檔希望為一班有想法的年輕人,提供尋找職志及嘗試新事物的空間。「我不能說我們所做的事很成功,但我很高興能夠陪伴每一個參與實驗室夥伴計畫的年輕人成長,見證他們做到想做的事,找到屬於他們的出路。」

帶着疑問 成立實驗空間

阿娟的職志之路有別於主流方向,她於中大中文系畢業,及後進修文化研究取得碩士學位。「大部分同學畢業後都是任職教師,但我一直有個當記者的夢。」她畢業後向多家傳媒機構求職卻苦無成果,輾轉加入非牟利機構工作,卻開闢了另一路徑。「我報讀了突破機構的DJ 訓練課程,最初協助開咪及搜集資料。帶領我的導師有新發展,問我有沒有興趣『接手』,我一口答應了。」

這趟DJ 旅程一走便十年時光,期間阿娟訪問了許多從事不同領域、具創新意念的人,卻發現他們缺乏醞釀想法及實踐的空間。「於是我忽發奇想,如果有一個地方讓他們勇敢嘗試,將會出現甚麼新可能?」恰巧突破中心一個單位有五個月的空窗期,於是她帶着這樣的疑問,嘗試開展一個為期一百五十天的空間實驗。

她與拍檔最初只作輕量投資,如重新裝潢黑板牆、購置數張大型桌子及地櫃,「我們歡迎所有需要空間創作的年輕人, 只要他們有一個在一百五十天內想完成的目標便可參加。」計畫吸引了不同範疇,包括劇本創作、籌辦地區報、設計漫畫繪本、手作工藝師等年輕人參與。

150日實踐目標 探索新可能

阿娟從來沒有想過實驗計畫可以走得多遠,單純希望有一個地方讓年輕人作新嘗試。「我們在這一百五十天
發現,手作工藝師、設計師及多媒體創作者更需要這樣的空間製作和教班,於是我們調整計畫及招募夥伴的方向。」

她期望這個空間不只是提供服務,更是在過程中與夥伴一同成長,鼓勵他們實踐目標及探索出路。惟雙方的期望總有不一樣的時候,如夥伴盼與機構或企業合作,又或是接受媒體採訪,獲得曝光機會;每年可以安排及提供給夥伴的機遇都不一樣,「唯有和他們緊密溝通,了解大家的想法。」

自2016 年至今,實驗室共有六十多名工藝師參與,阿娟發現他們的生命慢慢改變。「依目標進發的可以繼續鑽研及探索新事物;未能達到目標的,也可繼續嘗試,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誠實面對自己 走往合適方向

參與計畫的夥伴須制定發展目標及時間表,阿娟希望他們明白,最終能否完成目標,或經營個人品牌都是其
次,「最重要是他們能夠誠實面對自己,找到合適的方法發展,慢慢走向自己想要的方向。」

阿娟憶起曾有一名以插畫結合銀器創作的夥伴,當時獲得的機會是可以在突破書廊辦快閃店,將自己的貨品上架出售。「由於他不是金工出身,對打銀、爪鑽等技術不熟悉,卻要製作及推出不同款式的貨品。」後來該夥伴和她溝通後,發現自己最享受的是創作及繪畫的過程。「最後他暫停經營個人品牌,選擇到外國修讀與繪本、插畫相關的課程,畢業後繼續在這個範疇發展。」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用合適的方法表現手藝,讓作品有市場價值,成為夥伴繼續創作的原動力。每個人的發展方向都不盡相同,正如阿娟也沒有想過自己今天在做這樣的事。定期與夥伴們檢視計畫目標及實驗進程,也啟發她為自己定下新目標。

成功失敗 不是二分法

生命是一場試驗過程,十年前阿娟的爸爸離開了,讓她思考生命中有甚麼事情羈絆着自己,「講英文及與陌生人溝通是我最大的弱點。」為解開這個心魔, 她在網上找到「語言交換計畫」(language exchange programme),透過視像通訊跟本地及外國人學習。「我曾跟一名瑞典女生約定每周視像學習,她會批改給我的作業,指出我的錯處。」

這個計畫持續了十年之久,本月初獲得一次實戰機會。她收到一直與實驗室合作的台灣文創單位邀請,進行一場以英語分享交流的網上對談會。「當我收到邀請時,真的『緊張到痴綫』!」過去她以英語與人溝通缺乏信心,有時也會自覺做不到、好失敗,「但我回想當日的情況,既聽得明白別人的話,又能作即時回應,原來我都做得到。」

生命中經歷的高低起跌,或是實驗室及夥伴們的試驗成果,她不會為此定義作「成功」或「失敗」,因為成敗不是二分法。「我們總是追求亮麗的結果,卻忘記了人生是由許多失敗累積而成。」就如電影《反轉腦朋友》的小女孩,擁有數個快樂的核心記憶,都是發生在悲傷的經歷之後,「關鍵是我們要嘗試,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嘗試直至 找到出路

一路走來,阿娟不是走傳統的發展路徑,她更從夥伴們的發展方向見到,年輕人的人生路徑及職志方向已變得多元化。「他們可以是freelancer( 自由工作者)、Slash(斜槓族),亦可能以零工經濟經營模式工作。世界正在轉變,與傳統的生涯規劃已不大相同。」

惟主流社會仍未接納這種工作模式,她曾聽過有夥伴受家人的質疑:「讓你『玩』到三十歲,然後呢?」這樣不但對夥伴造成打擊,亦激發起阿娟想做點事情。「我想訪問實驗室的夥伴們、語言交換計畫認識的人,了解他們怎樣確定現在的發展路向,過程中遇到甚麼困難和挑戰,又如何克服。」

阿娟期望社會有足夠空間及胸襟,接納年輕人嘗試多元職志發展,由他們選擇屬於自己的出路。生命充滿各種可能性,「試,不一定成功,但不試一定不會成功。」從來沒有人知道事情會成功還是失敗,但至少你嘗試過。


Image
Feature

2020海外升學教育展 掌握負笈留學最新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