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祖屋辦活動 鄧國騫策混合媒體展

Feature
Image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不但是孕育各類菁英的國際都會,同時亦保留了傳統圍村文化,對十九歲才首次踏足城市的混合媒體藝術家鄧國騫而言,村外城內的風光形成了強烈對比,環境因素造就了他對藝術創作的感悟。逾十年的創作歷程,令他不斷拆解及重建價值觀,更開放祖屋作共享空間舉辦活動;更嘗試策劃由不同藝術媒介組成的展覽,冀將「香港特色」藝術輸出海外。

從港鐵錦上路站走了約十分鐘的路程,來到鄧國騫在錦田永隆圍的家。置身由一磚一瓦建成的圍門前,時空彷彿回到昔日的香港。鄧國騫一直都在圍村生活,這裏有他鍾愛的人情味。

「村內居住的都是鄧氏親戚,小時候我和堂兄弟姊妹關係很好,常常在村內的『爛屋』、溪澗,或於祭祖時到錦田區探險;與街頭巷尾的店鋪建立了濃厚的鄰居關係,這種人情味在現時的圍村已不復再。」

村內的藝術氣氛不濃厚,但空間及環境成為了他創作的重要關鍵;祖屋存放及沿用的物件傳遞着宗族的時間綫,亦讓他對舊物的質感和美感慚慚產生興趣。小時候,父母任由他在家中牆上繪畫,他笑言在沒人培養的情況下修讀藝術,也可算是「奇葩」。

首踏足城市 了解鄉村城市異同

寧靜的環境締造了創作空間,亦慢慢培養出鄧國騫對舊物的喜愛。他憶述,第一次高考成績未如理想,父母和他商議到內地淡水親戚的家備試。在淡水的七個月裏,他見過爛尾樓、經歷過小偷入屋偷竊等情況,卻增添了他的生活體驗、擴張他關心事物的闊度和深度。

十九歲那年,他順利入讀中文大學藝術系,亦是離開圍村、踏足市區的重要時刻。「當時我首次乘港鐵到中環看藝術展覽,所有別人看來習以為常的事物和生活方式,對我來說卻是一種衝擊,須花時間適應及重新學習。」

漸漸,他掌握了圍村與城市的環境分別,發現前者講究保留傳統、着重情感交流、用料以木材為主,後者則以急速變化、情感較自我封閉、傾向玻璃反光及七彩繽紛,讓他嘗試利用不同的物料和空間進行藝術創作,探討香港兩個環境的不同及對比。三年的學士課程讓他真正了解何謂藝術,更攻讀藝術碩士課程繼續進修。

冀「一九八三」成藝文新蒲點

為解答心中的疑問,鄧國騫曾開展關於「美學」、「個人故事」、「社會」及「存在」四個階段、具有關連性的藝術項目,而且創作規模一層比一層大,「最困難的是『存在』,探討人性本質、人的身分及未來,表達較為虛無。」在創作過程中,他察覺到不論在藝術還是生活上,邊界愈來愈模糊,唯有「他者」及「自己」還有明顯分別。「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可以發揮甚麼作用呢?」

他嘗試開放祖屋作共享空間,並以其出生年份「一九八三」命名。這個空間曾招聚過外國藝術家,以及居於元朗、錦田一帶的本地藝文界朋友作客,也曾舉辦飯局、放映會、藝術家分享會,甚至用作議會場所,「我期望『一九八三』能成為新興的藝文『蒲點』。」他更在祖屋企劃展開一場名為《懶腰》的藝術項目。

鄧國騫向在飯局認識的二十名朋友,發出到他們家作客飯聚的邀請;並到對方的家中,以「你今天會做甚麼?」為題,拍攝對方在醒後及睡前三十分鐘的談話。「被拍攝者在鏡頭前由不知所措,到逐漸傾向談及個人感受,更立體地展示屬於他們每個人的獨立故事。」





交際活動成深刻回憶

鄧國騫將讓外國及城市人認識舊香港的祖屋,變成聚集藝文活動分子的一個媒介,早前他更在網上公布開放空間作其他用途,如借出場地辦生日會。「整個生日會都很有趣,所有參與者在沒有特定的主題下,互相交流和分享,漸漸讓參與聚會的人建立交際空間,表達各自的內在情緒。」

「一九八三」曾為一名與鄧國騫兩度合作的日本藝術家舉辦新書發布會,每當回想起二人最初的合作,也令他會心一笑。「我倆語言不通,唯有倚賴翻譯員的協助,但我們都嘗試通過肢體語言及付出更多耐性溝通,故整個合作過程的感受很深。」直到現時,二人仍保持良好的關係,閒時亦會通過聊天軟件聯絡,「現在他的英文應該好點了。」

今年他會繼續執拾祖屋,並計畫將之改裝成多功能空間,如在天台上及門前放置黑板,既可作小型教室,又可透過繪畫與村內小孩交流;亦會與區內的區議員合作,並持續策劃各種不同主題的展覽。「除了繪畫及混合媒體藝術外,我會繼續學習及進修,並思考藝術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企劃「建立」展覽

隨着時代極速的改變及發展,藝術的呈現方式也逐漸轉變,從經典媒介如畫作、雕塑,至近年出現混合媒體的展覽及裝置藝術等。在眾多媒介中,他最喜歡的是策展。「透過思考展覽的主題,計畫藝術品的用料和擺放位置、安排參觀展覽的路綫及燈光配合,讓觀眾在展覽的空間及場景,體驗藝術家及創作者表達的所思所想。」

開展祖屋這個項目,讓鄧國騫學懂欣賞別人的優缺點,更樂於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他正在策劃一個富「建立」意味的展覽,「我邀請了在『一九八三』認識的大提琴手、作者、獨立電影工作者及設計師,讓他們以各自的藝術方式,透過展覽向觀眾呈現,他們對人類未來及前景憂慮的想法。」在疫情的影響下,他也無法預計展覽能否順利如期展出,「計畫趕不及變化,唯有繼續做好手上的事。」

輸出「香港式」藝術創作

藝術文化發展在本港討論多時,鄧國騫坦言,香港本地藝術對外展示的機會很少。「香港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來辦展覽,主要擔任租借場地的角色,但其實我們的藝術也可以自成一派。」

他笑說,香港人總是可以對問題或困難快速回應,並有數之不盡的解決方式,這種風氣於藝術亦然。「如藝術館近年不斷思考展出方式,以吸引對藝術有不同需求的觀眾,問題是觀眾及社會是否有足夠的包容性,接受不同的藝術方式呢?」他冀將「香港式創作」輸出其他地方,讓城外的人體會香港獨有的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