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升呢 | 何謂理想的「智慧城市」?

Column
Image

近年不少國家都大力推動智慧城市,期望善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意念,整合城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質素。然而, 要打造一個智慧環境,在城市規劃上是需要透過網絡和遙距監控技術,政府從而能夠充分掌握及分析城市的天氣狀況、資源運用的程度和道路交通狀況等數據,因而調節及善用社區的資源,實現節能減排,減低環境足迹,提升環境的可持續性。

本來這是大勢所趨的發展方向,然而部分政府為了收集更多數據作分析時,便需要安裝更多感應器及遙距監控,令市民開始擔心其用途,而當中最大問題是涉及私隱,最後導致不再信任政府。其中一個例子,是加拿大政府於2017 年與Google 合作,首階段在多倫多開發Quayside 智城,可惜波折重重,問題在於Quayside 全區部署各類感測器,不但可實時監測行人活動,還可偵測到公園長椅上是否有人遺下東西、或是垃圾桶有否溢出垃圾,因而被外界質疑嚴重侵犯個人私隱。

另一例子便是特區政府早前安裝的智慧燈柱,其計畫本是2017 年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為期三年的「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畫」,目的是配合第五代(5G)流動通訊服務基礎建設,並提供便捷訊息服務及收集各類實時城市數據,屬於《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項目之一。可是,計畫推出後引發大眾對私隱及政府收集數據的疑慮,加上《逃犯條例》修例爭議令政府管治出現信心危機,連帶智慧燈柱的政策亦受質疑。另一個疑慮,是燈柱的RFID 技術,因新身分證具備同樣技術,部分人擔心燈柱可識別到自己的身分及行經地點。


隨着內地自2014 年逐步落實社會信用體系,當中包括以監控鏡頭輔助社會信用評分制度,世界各地更多人關注智慧城市的發展,會否為了因社會變得更智慧化後而失去了私隱作為代價?

筆者認為,智慧城市的目標是善用科技改善生活質素或解決都市挑戰,坦白而言,若然未能收集實時城市數據,確實會影響提升社會服務,如公共交通班次、公共服務的輪侯時間等。因此,政府作為數據的收集及發放者,必須開誠布公,清晰地交代數據的處理,做足市民的諮詢,主動採取預防措施,衡量如何發揮科技的功能的同時,不會成為個人私隱的隱患。


Image
Column

智富增值 | 風險

Image
Column

個性全面睇 | 傷離別

Image
Column

職場Q&A | 女性投身工料測量界 日漸普遍 成就事業發展

Image
Column

課程速遞 | 社會科學碩士課程 與時並進

Image
Column

課程速遞 | 面對創傷治療 心理學需求增

Image
Column

課程速遞 | 非傳統工程學科涵蓋廣泛 為工程人員補足管理知識

Image
Column

課程速遞 | 傳理碩士 全方位培養傳媒行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