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泰斗、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奈伊(Joseph S. Nye)於今年5月初辭世。他首創「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而廣為人知,強調國家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文化、價值觀、教育和制度等能夠吸引和說服他國的無形資產,而非僅靠軍事威嚇或經濟實力這些物質力量(Hard Power)。奈伊的學說改變了全球國際關係的思維,更為現代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隨着城市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越趨重要,「軟實力」的內涵逐步由國家層面延展至城市治理與發展。現今城市間的競爭,已不再局限於經濟規模或基建投資的比拼,轉而着重於無形資本的積累與展現。要在國際舞台突圍,城市必須營造一種令人嚮往的氛圍及核心價值,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和資源都願意在此匯聚。正如奈伊所說,軟實力是「讓別人希望成為你的一員」。由文化、創意、包容和社會價值共同構築的吸引力,已成為城市能否獲得國際認同的關鍵。
回顧過去,軟實力多聚焦於文化形象輸出,例如電影、音樂、語言、藝術等。然而,單靠形象包裝已難以應對當代城市所面對的多元挑戰。隨着社會需求不斷演變,社會創新正逐漸成為軟實力的重要支柱。社會創新不僅僅是科技突破或產品開發,而是以創新思維回應可持續發展、公共健康、教育公平與弱勢賦權等深層次社會議題。當一個城市能主動提出並落實具體的創新方案,不單展現其價值觀與責任感,更能將軟實力從「被動形象」轉化為「主動影響」,帶動國際社群共同迎向未來。
事實上,社會創新已成為提升軟實力的重要工具。當一個城市能夠創造並持續推動針對緊迫社會與環境問題的創新方案,其成果不但改善本地民生,也塑造城市的正面形象,鼓勵其他城市學習、合作甚至仿效。國際信任度高與觀感正面的城市,也更容易吸納新意念與夥伴,形成社會創新與軟實力之間的良性循環,讓城市在國際社群中發揮更大影響力。
具體而言,實踐社會創新,混合型的社會企業正是這種力量的代表。著名的例子如阿聯酋的Sougha透過支持本地工匠、將產品納入阿布達比國家航空公司的商品目錄,振興地方經濟之餘,同時把阿聯酋的文化遺產推廣至全球。又如印度Sulabh以改善公廁衛生為核心,成功將其創新模式推廣到多個國家,為印度贏得公共衛生領域的國際聲譽。這些案例均顯示,當社會創新結合本地價值,便能轉化為城市的軟實力。
更進一步,社會創新最具啟發性的地方,在於其將關愛、公平、可持續、包容等價值細緻融入日常生活。無論是推動環保、促進長幼共融、提升基層醫療抑或賦權弱勢,這些實踐都讓城市變得更具人文關懷。
(本文由豐盛社企學會研究員吳泰旻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