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前文多個個案,安排子女入讀國際學校的家長,本身多數曾經負笈海外,對外國的教育制度有一定認識,有些打算讓子女「繼承」這個出國留學的歷程。亦有些希望子女到外國完成中學生涯,再以Non-JUPAS形式回港報讀本地大學。
顧名思義,國際學校的其中一個重要特色是國際化。近年在社交媒體、互聯網等科技迅速發展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形成有如地球村一樣的龐大社群。因此,在以英語為主的國際學校就讀,除了能夠提升學生在這種世界通用語言上的應用能力外,也能透過與不同國籍及種族的同學交流,提升學生跨文化、跨地域的溝通能力,加強社交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同時,由於國際學校一般採用世界頂尖大學承認的學制,如國際文憑(IB)、英國會考(GCE A-Level)等,將來在報讀英美大學時將更具認受性及優勢。
安排子女往外地升學,要思量和決定的問題着實不少:大至選擇國家地區,小至決定住宿地點;由思想準備,到付諸行動,往往需要細心的籌劃。那家長就要先問自己,你送孩子出國目的是甚麼?如果想他拓闊視野、學懂自主獨立、建立良好的社交溝通能力等,那麼一所重視全人發展多於把學術放在第一位的學校可能更適合你的子女。相反,家長如果有清晰目標,純粹以寄宿學校作為日後入讀著名大學的踏腳石,這樣學術排名高、重溫書補習的學校,便可能切合孩子的需要。
一般來說,最理想的「銜接時機」是在子女完成初中階段後,才到彼邦繼續學業,是較為理想的做法。年紀太小,自我照顧和獨立能力未必足以應付海外升學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如家長的目標是讓子女在初中後負笈海外,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部署比較合適,家長亦應在孩子啟程前至少兩年便要作好準備,例如了解不同國家的教育制度、與香港學制銜接等問題等。
選擇學校: 由選擇國家地區到住宿地點,均需要細心籌劃。家長應該在孩子啟程前最少兩年便做足功課,例如了解不同國家的教育制度,選定地區後則要研究各所學校的特色。同時,多向有關人士和升學顧問查詢,以及多參加升學展覽,都有一定幫助。 |
![]() |
留學的最佳時機: 英國、美國寄宿中學的收生高峰期,主要在中一至中三。一般而言,進入一所受歡迎的私立寄宿中學的最佳時機為九年級(中三),因為這是高中階段的首年,整個班級都是新組成的,意味着收生空間最大。到了十年級,學校要為學生準備應付公開考試,收生數目便會大大減少,難度自然較高。 |
![]() |
英語寫聽講能力及課外活動履歷: 要加強子女的英語水準,尤其是寫作、會話和聆聽的能力。另外,海外國家不少學校都較注重學生於音樂、體育及其他課外活動的表現,故此家長可從小五、小六階段安排外籍老師加強子女的英語寫、聽、講能力,並豐富子女課外活動的履歷。 |
![]() |
教育制度與香港學制銜接問題: 國際課程體系主要包括高中IBDP國際文憑課程,另外還有英國學制的IGCSE和A-Level高中課程、美國學制的SAT、AP大學先修課程及加拿大高中課程等。家長要留意這些學制跟香港有所不同,未必能夠無縫銜接。 |
![]() |
本地國際學校是跳板: 正因香港和外國的學制不同,直接入讀著名海外大學有一定困難。有不少成功例子都是先入讀本地國際學校,然後以IB / A -Level / SAT及AP成績考入著名海外大學。 |
![]() |
在這麼多的課程當中,IB是靈活度最高的,因為它涵蓋了不同課程的精髓。不過,若家長及子女比較鍾情銜接英國大學的話,當然以A-Level這入學資格為主──它不但歷史悠久,認受性廣泛,除了可報讀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大學之外,還可以申報歐盟的大多數學校,以及法國、德國等本土學校的課程。學生能到世界各地主流大學升學,當然也包括本地八大院校的非聯招(Non-JUPAS)申請,在日後升學的選擇上便比較多元化了。
一如前述,本地的國際學校是為來港的外國家庭(特別是英國)提供教育,因此過去多採取英國制IGCSE 和A-Level課程。不過,近年來國際學校為了學生銜接不同國家的大學,已逐步採用IGCSE和IB的混合課程。現在七所英基學校,如英皇佐治五世學校(KGV)、新加坡國際學校、法國國際學校、耀中國際學校,以及蘇浙公學國際部等,一般學生在Grade 10和Grade 11考英國學制IGCSE,到了Grade 12和Grade 13就讀IBDP文憑畢業。
要留意一點:學制會對將來升學有影響,就是選擇修讀的學科,也有一定影響。例如,一個有志當醫生的學生,若選擇提供美國課程的國際學校,由於該國醫學院一般要求學生須先擁有第一個學位,換言之學生在美國學制上要踏上讀醫、行醫之路,需要多花幾年時間修讀其他科目。
回到「生涯規劃」這個老問題:到外國讀甚麼學科,將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事業發展。除非家長打算讓他們見步行步、自由發展,否則由選擇行甚麼學制的國際學校、再到甚麼國家讀甚麼學科、再到回港或留在當地發展,都要全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