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際學校 會否變成「中文盲」?國際學校成績又如何?

入讀香港國際學校
Image

讀國際學校會否變成「中文盲」?

雖然本地學生人數不斷上升,但始終國際學校是以外語授課為主的,故此有不少家長可能會擔心子女就讀國際學校會完全不懂中文。不過,事實上有不少國際學校均會教授中文,只是不一定使用繁體字教學。

被譽為「貴族學校」的哈羅香港國際學校,在2019年調整中文教學政策,「捨繁取簡」。初級班(Lower School)第一至第五班的學生本可選擇學習簡體字或繁體字,不過自去年起要統一以簡體字學中文。校方指改用簡體字的原因是「要裝備學生,有充分語文能力以應付2047年的香港(we need to prepare our pupils to be fully literate in the contextthat Hong Kong will be in by 2047)。」

本地生佔全校學生人數七成的耀中國際學校,一向採取繁體字為主、簡體字為輔方式教中文。該校教育總監呂子德指,繁簡雙軌並行,是要配合不同學生的語言程度,並鼓勵他們繁簡兼通。他強調耀中未來無意選定單一字體教中文,又指國際學校是要培育面向國際的學生,冀裝備學生兩文三語,面對國際,包括中國內地的挑戰和機遇。

耀中國際學校中小學部,在過去二十多年,都向母語為中文的學生,提供「繁教中」中文課程,其餘外籍學生則「簡教中」。耀中小學部校長陳蘭蕙表示,部分來自內地的學生,初入學時由簡轉繁需時適應,所以中文教材或課堂板書,均同時顯示繁簡體字,「老師會逐步教他們規範的繁體字怎麼寫,通常幾個月後就會適應,之後全用繁體字也沒問題。」

耀中中學部校長林同飛亦指,母語為中文的學生,主要使用校方自行編寫的繁體中文教材,但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語言程度作出配合,學生若有需要也可用簡體對譯版本,每年約有七至八成學生,會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或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試(IGCSE),報考第一語言為中文的語言科目,大部分學生以繁體中文應考。


提到耀中,不得不提該校學生在去年的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IGCSE)創下佳績,而這也正好反映了選讀國際學校時除了重名氣,也要考慮其實際的教學表現。

國際學校成績又如何?

去年5至6月舉行的IGCSE試,耀中國際學校共三人獲得「十A」佳績,其中盧慧敏更以全科十A*的佳績成為「全科十A*狀元」。雖然學校以普通話授課,但她坦言能夠應考「第一語中文」並不容易,取得A*成績極為困難,對取得佳績喜出望外。

盧慧敏由耀中幼教部一直唸到高中,對於成為「全科十A*狀元」,她坦言並非易事,尤其應付「第一語中文」,在家中她只會用英語溝通,雖在校內或中文課堂上運用中文,但中文實際上是她的第二語言,她認為學校以普通話授課,塑造雙語教學環境下學習,是她考取好成績的重要因素,形容能以「第一語中文」取得A*佳績極為困難。

她認為奪取佳績的秘訣,在於不應有拖延心態,要實現良好的時間管理,「尤其是IGCSE過程中有很多考試及功課的限期,須學懂分配時間,從容不逼地完成報告。」生物科是她最愛的科目,令她受到啟發,期望日後能多了解健康、人類行為等相關學科,比如醫學及腦神經科學等。課餘時間,盧慧敏是校內副首席領袖生及校報的編輯,主力負責編採,同時亦參與校內周年音樂劇及辯論隊。

事實上,耀中國際學校(中學)第十一班學生在去年的IGCSE考試考獲佳績,四人考獲九A、九人考獲八A;參加考試的一百二十一人之中,九成三人獲頒「優等」文憑(Distinction)或「良等」文憑(Merit),表現超卓。


Image
入讀香港國際學校

前言

Image
入讀香港國際學校

為甚麼選讀國際學校?

Image
入讀香港國際學校

本地‧國際 學制大不同

Image
入讀香港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之崛起 各持理念 有教無類

Image
入讀香港國際學校

滲入不同國家的教育特色

Image
入讀香港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