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系統 - 如何有效率地發揮孩子潛能?

如何選擇學校
Image

不少家長都對西方教育模式表示嚮往,而他們自孩子出生後便全副心機去培育,望子成才。但如何才能夠成才呢?一般來說,嬰幼兒時期是塑造子女個性、啟發思維、奠定學習基礎的黃金時期,如能把握時機以最合適的教育模式教導子女,要發揮他們潛能自必事半功倍。就讓我們看看三個歷史悠久、在國際間比較流行的教育方法是甚麼一回事吧。

蒙特梭利教學法

自由自主學習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看過外籍人士如何教子女踏單車?當小孩不小心翻車跌倒,外籍家長不但不會扶起他,更會阻止其他人扶他,要孩子自行爬起身。這個實例,反映了「獨立」是外國流行的其中一種教育方法。蒙特梭利教學法的重點,正正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在有基本限制和規矩的環境下自由學習。該教學法是意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在二十世紀初發展而成的,她透過觀察,發現只要有適合的環境和教具,即使家長沒有干涉,孩子也可以在高度集中和專注的情況下自行學習。

強調自律  獨立合群無衝突

兒童無限學校校長邱振明是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聯合會的創辦人。他認為,蒙特梭利與本地社會模式有相似之處。「蒙特梭利強調秩序,在一個準備好的環境下,讓小朋友可享有各種自由;這跟香港一樣,在基本的法規下,市民可享有各種自由。」只要孩子符合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和尊重環境這三大原則,他們就能在學校享有各種自由。

邱振明指,教出獨立的孩子是蒙特梭利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獨立並不代表脫離群體,而是孩子在群體中仍能獨立生活,獨立地跟別人相處,以及獨立地跟社會互動。」他又謂,「世界需要秩序,但秩序可以是千變萬化。有些人誤以為有秩序就等同死板,但其實這個世界的秩序很多,學也學不完。就小朋友而言,就一定要學懂一些最基本的秩序。所以蒙特梭利的學生會懂得起身時把椅子推到書桌下,並收拾好教具。」因此,蒙特梭利教室雖滿是教具,但每一件都擺放整齊,沒有絲毫混亂,這不是老師或校工負責收拾,而是孩子本身有「手尾」。「最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孩子一、兩次後他們便懂得自己做,不需要成年人不斷重複提醒。」蒙特梭利教育中有一句名言:「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我們的目標就是教小朋友最基本的知識,讓他們學會,然後更加能夠自己創造。」蒙特梭利教學法下另一特別之處,是學童年紀雖少,但做事十分專注,絕對沒有將事情做到一半就跑掉,或「頭擰擰、坐唔定」的情況。「專注亦是源自獨立,當孩子仍然很依賴大人,不能獨立自處,自然亦不會專注做自己的事。」現時全港約有七所學校採用蒙特梭利教學法,其中位於赤柱的蒙特梭利國際學校,其小學是全港唯一一所獲認可的蒙特梭利小學。

華德福教育重節奏

切合孩子發展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由奧地利哲學家兼科學家Rudolf Steiner所創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名為Waldorf的煙草公司欲在廠房內開辦學校給員工子女,方便他們在戰時仍能安全上學,亦讓員工可安心工作,於是請來Steiner幫忙。當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成立時,該教育系統便以該公司命名。

人智學鼓勵創作

Steiner專門研究人類發展,華德福教育理念源於人智學(Anthroposophy),認為教育要配合孩子不同時期的發展需要來進行,以培養他們的想像力,鼓勵創作,因而會以大量遊戲活動和藝術創作作為教學媒介,培養兒童的參與感和自我表達能力,以探索自然社會和文化。

Garden House Waldorf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是本港其中一所推行華德福教育的幼稚園,其創辦人兼校監彭潔玲指,「Steiner相信人的發展以七年為一單位:零至七歲為身體發展的階段;七至十四歲為生理起變化的階段;十四至二十一歲則是成為全人階段。貼近孩子不同發展階段,提供適合該階段的教育。」因此,華德福教育被喻為一套以人為本的教育系統,強調不要求孩子學得快,而是循序漸進施教,注重孩子的身心靈發展,探索孩子的本性,發揮其潛能。

一吸一呼  學習有時

華德福教育中,一個課堂的時間表至為重要,彭潔玲解釋,「課堂時間表需要有節奏,像呼吸一樣,需要一吸一呼:『吸』的時間學生便進行需要專注力的活動,如讀故事書、做手工藝等;當完成『吸』的活動,就到遊樂場或戶外,做『呼』的活動,像跑步、攀爬等。」她又謂,當學生升讀華德福小學後,時間表亦是一吸一呼的,「學科學習會全放在早上,因早上頭腦最清醒,利於學習;下午多是戶外或體育活動,這有助對知識的吸收和認知。」

除了呼吸式學習,華德福教育亦重視重複學習、無意識學習及環境因素。彭潔玲謂,「我們強調的是『三』,即每樣東西做三次或三星期,例如每課書都會教三次,連續三星期講同一個故事、唱同一首兒歌。」學習需要消化、了解和應用,每個題目起碼教三星期,務求令孩子學得最好。而無意識學習,則是讓孩子有創意地自由玩耍,在遊戲和活動中不自覺學習,「我們稱之為『Free play』。」至於環境因素,她指課室全以粉色為主,因為採用暖色可以給幼兒安全感;同時又無保持室內溫暖,「因為身體溫暖對思維很重要,吸收能力亦會好一點。」

瑞吉歐教育理念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

跟蒙特梭利一樣,瑞吉歐教育(Reggio Emilia Approach)理念也是源自意大利。瑞吉歐是意大利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變成頹垣敗瓦,不少有人決意重建該市,而當地教育家Loris Malaguzzi跟一些家長便思考有別於以往的教學模式,創立瑞吉歐教育。


一百種語言

瑪歌瑞特國際幼稚園是其中一所受瑞吉歐教育理念所啟發的幼稚園。該校執行校長(黃埔)黃慧欣指,瑞吉歐相信孩子有「一百種語言」,而且是能力很高的社交學習者。「Loris Malaguzzi寫的一首詩中提到,小朋友有一百種幻想、探索和思考的方式,但大人卻拿走了九十九種。」意思是大人總是希望教導孩子做甚麼,但孩子的潛能遠較我們想像中的多。因此,瑞吉歐的教師會讓孩子自行選擇以不同方式學習和表達自己。「傳統教學是教師帶領學生學甚麼,學生有甚麼不足就教到他們懂為止。但在瑞吉歐教育模式下,教師會經常反思一些教學活動、環境布置和材料準備有何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孩子才是學習的主導者。」

不靠死記硬背

以瑪歌瑞特為例,上課時會先讓學生用十五分鐘作互動交流;教師會根據當日的主題,將相關物品放進神秘箱作主題介紹,誘發孩子的興趣和學習動機;接着是一小時的探索時間,讓小朋友選擇希望進行甚麼活動,以及進行的方式,以創建屬於自己的學習旅程。「以萬聖節這個主題為例,學生有機會觸摸和切南瓜,以及洗乾淨種子、學習數種子的數目,而並非硬記『南瓜』一詞。」

探索,是瑞吉歐教育理念的重點之一。班房裏的桌上擺放着一些手工物料,讓學生學習如何製作一條毛毛蟲,他們需要自行探索,這樣比直接教他們如何製作更理想。畢竟很多問題其實沒有固定答案,故此學校主張以開放態度讓孩子發揮創意。

記錄學習歷程

走進班房,會發現牆上有一幅幅學生的作品,瑞吉歐另一學習特色是將學習歷程記錄下來。「這學習記錄除了讓孩子記住他們學過甚麼,也讓教師跟進學生的學習歷程,再跟家長分享。」

(資料來源 2020年1月30日第506期《親子王》)


Image
如何選擇學校

合適學校 適合子女性格

Image
如何選擇學校

教學方向 值得參考

Image
如何選擇學校

入讀難適應更難 關愛輔助缺一不可

Image
如何選擇學校

家長個案